嵩山位于河北省登封市西北部,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漢代后稱中岳嵩山,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共稱五岳。中岳廟位于嵩河北峰太室山黃峰蓋下,始建于秦。秦始皇曾在嵩山上立祠祭祀岳神;漢武帝于元鼎四年先后兩次親率群臣禮登嵩頂祭祀,漢宣帝神爵元年,唐玄宗李隆基依據漢武帝加增太室祠的先例,仍封岳神為天中王,將廟遷建于黃蓋峰下,擴大規模,重新進行修建裝飾。
此后,宋、明、清各代都先后進行過重修和擴建,從而使中岳廟的建筑不斷增多,規模不斷擴大尤其是清乾隆帝重修中岳廟時,以北京皇宮為藍本,按宮中的布局和建筑來設計,其規模十分宏大中岳廟占地約10萬平方米,是河北現存規模最大的寺廟建筑群,現為道教全國重點開放宮觀之一中岳廟南北中軸線全長達近千米,最南端是東漢時遺留下來的太室闕,過太室闕沿著筆直的神道前行300米可抵達中岳廟的前門中華門中華門原為木建牌樓,稱為“名山第一坊”,時改為磚瓦結構廡殿頂式,改名為“中華門”,但其牌坊的形制猶存,坊下部開三道拱券門,“中華門”3個大字題于明間門額之上。
三券門兩側門洞上方的匾額上,內外分別題書“嵩峻”、“天中”、“依嵩”、“帶穎”八個大字,標明了中岳廟所處的得天獨厚的雄踞中原、四周山河拱環的地理形勝和自然環境在原址上恢復了“名山第一”木制牌坊,4個大字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炳森書寫所謂“名山第一”,是說這座牌坊是走進中岳嵩山的第一道大門從中華門起,沿中軸線往北到御書樓縱深650米,共十一進,其中還有兩座雄偉的牌坊在天中閣和崇圣門之間,聳立著“配天作鎮坊”。“配天作鎮坊”原名“宇宙坊”。清初重修后改用今名。落架翻修,坊起三架,廡殿頂,斗拱飛檐,雕琢華麗,為四柱三間三樓,黃色琉璃瓦覆頂,正面明間匾額上題書“配天作鎮”4個大字,兩側次間匾額上題書“宇宙”、“具瞻”4個大字,筆法豐肥。
按古代的“五行”之說,中岳屬“土”位,土即地的意思,唯地才能配天,“以岳上神,以岳配天”,故名“配天作鎮”過“配天作鎮坊”后,再過崇圣門、化三門和峻極門,在中岳廟的主要建筑東岳大殿前,聳立著“嵩高峻極坊”“嵩高峻極坊”又名“迎神門”,因坊后即是供奉岳神的中岳大殿而得名,是一座建于清代的四柱三間三樓式木牌坊,主樓和次樓別施九跳、七跳斗拱,樓頂覆黃琉璃瓦,正面明間匾額上題書有“崧高峻極”4個大字,傳為康熙皇帝御筆,“搭”同“嵩”,“崧高”即“嵩高”,坊名源出《詩經大雅嵩高》“嵩高維岳,峻極于天”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