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石雕牌坊各處皆有留存,其藝術樣式特點可以總結為:平面樣式單一,立面型制多樣。先討論平面,石雕牌坊的平面主要有兩種樣式,一字式和口字式。一字式的牌坊傳承古制,平面處于同一直線水平,構成“一”字狀。大部分的石雕牌坊都屬于這種平面樣式。口字式的牌坊是一種封閉式的平面樣式,牌坊由四柱或八柱圍合,構成“口”字狀,石雕牌坊的平面樣式雖然簡單,立面型制卻頗豐富多樣。
在明弘治以前的牌坊多為二柱三樓形制,弘治后出現四柱三樓石坊形制,其造型特點模仿門屋,“下坊等高,三間等寬”后來出現的四柱五樓式石雕牌坊規模更加宏麗壯觀,雕飾也更加豐富在上個世紀代因為社會制度的轉變,導致一些人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錯誤理解,使得牌坊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現今看來,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保護北京牌樓文化的主張是完全正確的,這些古代遺存下來原汁原味的傳統建筑被拆掉了非常可惜半個多世紀以來,盡管有許多專家、學者不斷肯定代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城建中為保護古建筑而做出的努力,痛惜那些被拆毀的古建,然而直至改革開放以后牌坊建筑才稍有恢復。
石雕牌坊雖是中國古老建筑,但在亞洲其他國家甚至歐洲一些國家也有類似形制的建筑如印度的“牢堵波大門”、日本的“鳥居”、法國的“凱旋門”等,其表達意義與中國的牌坊有著異曲同工之意古代佛教特有的建筑類型之一,主要用于供奉和安置佛祖及圣僧的遺骨、經文和法物,外形是一座圓家的樣子、也可以稱作石雕佛塔公元前3世紀時流行于印度孔雀王朝,是當時重要的建筑家體由磚石砌成,表面鑲貼著一層紅色砂石,道外圍以欄循,出入設有天門。天門形制特點有如我國之牌坊,材料初用木,后改用石,其上均加以雕飾竄堵波充分地體現了印度宗教建筑的獨特風格,即把宗教意義與象征意義融為一體的建筑的功能主義,它著重表現天與地、建筑與自然之間的密切關系,強調這種無形的力量要遠勝于那些單純的建筑形式美的原則。
牌坊在世界各地的發展現狀中國的石雕牌坊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豐富的內涵和獨特的造型藝術因此長期以來,在世界各地人們往往都以牌坊這一形象化的標志,來象征和代表古老的中華文明在亞洲,如澳大利亞悉尼的“唐人街”上聳立著一座雄偉的中國石雕牌樓,坊柱正背兩面鐫刻著兩副弘揚中華文化、頌揚中外友好交往、渴望世界人民和睦相處的楹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