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千手觀音壁畫,浮雕風格:突出浮雕觀音普度眾生的慈悲心腸。我們綜合了唐朝佛像的優點,唐代寺院石雕造像在人體的結構和形體的特征方面表現得很充分。面部表情與全身姿態有著內在的聯系,肌膚和服飾的表現也比以前更加深入,形象的刻畫更完美、更含蓄、更耐人尋味。佛的莊嚴,逛葉的通達,菩薩的端麗,天王力士的孔武有力,都得到了性格化的表現。
唐代佛教人物的造型和式樣在遼代得到了繼承,古代寺院上的浮雕菩薩面相豐盈,眼瞼微閉,薄衣輕紗,神情含蓄,較好地塑造了女性的端莊柔麗,透露唐代“菩薩若宮娃”的審美意識;威武強壯的天王力士一脈相傳了唐代天王力士的特征四川廣元千佛崖菩提瑞像窟內保存著唐代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的鋪像,佛結枷跌坐于金剛座上,偏袒右肩,頭戴寶冠,項飾七寶纓絡,作降魔印。根據作者的實地考察,遼塔上的佛像浮雕較多呈現唐代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的造像模式,佛像也是結枷跌坐于金剛座上,偏袒右肩,頭戴寶冠,作降魔印。??從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遼代佛石雕造像和唐代石雕佛造像儀范是一脈相傳的。
唐代石雕藝術家善于在佛的形象上追求莊嚴、慈慧、雄偉的氣勢,稀世之作四川樂山大佛浮雕就展現了唐代雕刻藝術的雄偉之氣,唐佛浮雕觀音像攝人心魄的氣勢與風格,震撼著人們的心靈,受到這種大氣雄健的雕刻藝術的浸染,我國很多寺院浮雕照壁上的佛造像也體現出高大雄偉,氣勢恢宏的藝術特征唐朝開元天寶時崇尚豐肥之美,在這種審美風尚的影響下,唐代畫家周防創柔美豐頤的菩薩形象—“水月觀音浮雕”,“水月觀音”浮雕觀音對唐末以及遼代民間石雕廠和匠師影響巨大,在唐末五代、遼宋及以后的佛寺石窟中常常出現依周防“水月之體”樣式制作的菩薩雕像。
?浮雕觀音佛像藝術是石雕佛塔、佛教石雕照壁構造上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眾多的浮雕將儒、佛、道及薩滿的宗教思想表現得水乳交融,隱隱透出遼代佛教“星密圓通”的特色。佛教石塔上的這些佛像都兼有唐代塑像的豐滿、沉郁的特點,具有唐代之風格,這也是寺院石塔佛像浮雕較為普遍的特色之一根據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基本斷定,我國古代佛塔的設計者是以漢人為主的。他們通曉唐代佛塔建筑和佛教雕刻技術,并將此技術帶到全國各地。?寺院這些浮雕觀音浮雕菩薩壁畫裝飾藝術技巧對于研究中國建筑裝飾藝術發展史,創造建筑裝飾藝術的新方法都有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