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文化柱也被稱為石雕圖騰柱或者文化景觀柱以及石頭文化柱等,當石雕文化柱以單體形式出現(xiàn)時一般是作為城市廣場的主雕而放置在廣場的視覺中心位置,尺度高大醒目,空間領(lǐng)域覆蓋整個廣場。石雕文化柱華表是石雕文化柱的一種,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形式,屬于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
石雕華表中華柱圓柱通身塑有纏柱云龍,柱上橫貫一塊美麗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際,頂端承露盤上的蹲獸,似犬非犬,它叫做朝天犼,栩栩如生華表的來歷:相傳華表是部落時代的一種圖騰標志,古稱桓表,以一種望柱的形式出現(xiàn),富有深厚的漢族傳統(tǒng)文化內(nèi)涵,散發(fā)出漢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氣質(zhì)、神韻。福建惠安石雕華表遠古的華表皆為木制,東漢時期開始使用石柱作華表,華表的作用已經(jīng)消失了,成為豎立在宮殿、橋梁、陵墓等前的大柱。
華表通常由漢白玉雕成,華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蓮花座或須彌座,上面雕刻有龍的圖案,蟠龍柱上雕刻一只蟠龍盤于柱上,并飾有流云紋;上端橫插一云板,稱為誹謗木;石柱頂上有一承露盤,呈圓形,因此對應(yīng)天圓地方,上面的蹲獸為傳說中的神獸朝天吼,或稱為望天犼華表的意義:華表不單純是個裝飾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為民的標志。北天安門石雕華表也是石雕文化柱的一種,天安門華表的柱身為八角型,有一條浮雕巨龍盤旋而上,龍身周圍布滿了云紋,漢白玉石雕文化柱在藍天白云的襯托下真有巨龍凌空飛騰的氣勢。石雕文化柱的柱身上方橫插一塊云板,上面雕滿祥云。
華表的基座稱為須彌座,這是借鑒了佛教柱礎(chǔ)的基座形式,而且在基座外添加了一圈石欄桿,欄桿的四角石柱之上各有一只小石獅,頭的朝向與上面的石犼朝向相同欄桿不但對這兩根石雕文化柱起到有效的保護作用,還將華表烘托得更加高聳和莊嚴。華表石雕文化柱實際上已經(jīng)與中華民族,和中國古老的文化緊密相連,從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我們民族的一種標志。中國石雕之鄉(xiāng)龍柱我國古代一個負有傳奇色彩的石雕文化柱便是武則天從政時期所建造的天樞柱,武則天崇尚宗教,她執(zhí)政時期,曾在各地廣建宮殿、寺廟、佛塔。
天樞柱堪稱我國歷史文物藝術(shù)的寶貴遺產(chǎn),《洛陽伽藍記》所云“樞為樞紐,以喻政權(quán)”,天樞象征了發(fā)達的武周政權(quán)而這個天樞柱也是我國史料記載中鮮有的石雕文化柱的代表作。據(jù)史料記載天樞柱高一百五十尺,直徑十二尺,八個面,各徑五尺。下為鐵山,以銅為蟠龍麒麟縈繞之。石雕文化柱的柱頭有騰云承露盤,徑三丈,四龍人立捧火珠,高一丈。據(jù)說武則天征天下銅五十萬馀斤,鐵三百三十馀萬,錢二萬七千貫,并題字“大周萬國述德天樞”。以紀念革命之功,貶皇家之德。
據(jù)專家考證認為,天樞柱的主體由大基座、城闕臺座、須彌山及神獸、歷史進程、佛教文化、升騰超世、云盤承露、四龍騰空和火球升級等九個部分組成石雕文化柱在民族中的作用;我國的文化柱除了具有圖騰性質(zhì)和紀念性的華表、墓表之外還有許多寺廟中宣揚宗教教義、經(jīng)文的文化柱,到了近現(xiàn)代文化柱除了紀念性之外更多的作為宣傳歷史文化、民族文化、傳統(tǒng)文化等的載體而出現(xiàn)。他們的文化性體現(xiàn)在:每根文化柱上都雕刻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符號,包含每個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號,很好的展現(xiàn)了每個民族的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