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抱鼓是從我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文化建筑,早在幾千年前,我國的古代建筑中就有了石雕抱鼓,石雕抱鼓主要是擺放在門的入口處,在古代民間大宅很常見,主要是起穩(wěn)固摟住的作用。石雕抱鼓也是分很多種類的,不只是單一的一種。簡單的介紹一下。石雕抱鼓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以徽派祠堂宅門抱鼓石為代表的樣式,稱為螺蚌抱鼓石,多為三段:下部為基座,中部為承托件,上部為抱鼓石。
整個造型不對稱,抱鼓石有向外突兀的起勢,很像一只螺或蝸牛,抱鼓石就像是其所背負(fù)的厚重外殼另一種是以北京四合院宅門為代表的樣式,稱之為如意抱鼓石,也可分為三段:下部雕須彌座,座上蓋有方形錦巾,中間為由兩個橫放的仿錐鼓與下部的方形錦巾組合成的如意形,上部為豎立著的圓鼓,一般鼓頂部還雕有臥獅。
如意抱鼓石較為對稱,整個造型渾然一體,也有只剩一個仿錐鼓與方巾組成半個如意形的依柱式抱鼓石。另外,石雕抱鼓除了外形不一樣,在抱鼓石上雕刻的花紋也是不一樣的,不同的花紋雕刻有不同的含義,但是大多的寓意都是吉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