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樂山市岷江岸邊的凌云山上,有一尊石雕大佛,背靠青山,頭頂藍天,巍然坐立,已經歷經一千多的風雨,人們稱他為“樂山大佛”。它是聞名天下的名勝,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每一個人來到他的腳下,昂首瞻望,無不從內心深處發出贊嘆。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石雕大佛,身高71米,頭長14.7米,寬10米,肩寬24米,一個腳背上可以站幾十個人。
古代工匠要靠斧鑿一下一下地把這么龐大的石佛雕鑿出來,不知道要耗盡多少心血和時光!????關于石雕大佛的建造,唐代韋皋的《嘉州凌云大佛像記》和明代《重修凌云寺記》對此記載得頗為詳細大佛的營建者是唐代玄宗年間凌云寺的高僧海通法師他是貴州人士,在凌云寺結茅而居大佛所在,本是崛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水交匯之處,這里每到汛期,江水洶涌,舟船傾覆,許多人因此葬身魚腹海通法師親眼目睹這些,心急如焚,發誓要在此地修建一尊石雕大佛像,以祈求生靈平安幸福:“石可積而下,江可積而平”,“奪天險以慈力,易暴浪為安流”。
他是一位杰出的水力學家,他要把山崖石塊鑿下,使得江水流勢平緩,可以防洪,.利于舟船安全航行他開鑿樂山石雕大佛,和北魏皇室、唐高宗和武則天修建石佛為自己的還治目的服務是完全不同的他走出四川,在江淮兩湖等地化緣,積累了20萬錢,然后返回凌云寺營建石雕大佛不料有一個貪官凱覷這批財富,向他索賄,壯憤然說:“雙目可劍,佛財難得!”隨即就把自己的眼睛挖出,放在盤子里給那貪官,嚇得那貪官魂飛魄散,跪下乞悔海通法師于玄宗初年開始營建大佛,僅僅開鑿出頭部和胸部,他就積勞成疾,不幸辭世。
但他驚天地泣鬼神的獻身精神鼓勵著人們????劍南節度使章仇在海通法師圓寂十年后拿出自己的體錢20萬,主持石雕大佛,把佛像修造到膝部后來因為“安史之亂”,工程中斷了近,又由劍南節度使韋皋主持,捐資50萬隨后,唐朝廷下令用地方的麻鹽稅彭來支持這項工程,人民群眾也踴躍參與建設。相傳,有一位石匠石誠,率領徒弟們奮力工作。為了建造這座石雕大佛,這里前后聚集工人達8萬之眾,韋皋記述:“萬夫競力,一錘齊奮大石雷吧,伏螃震駭”當地居民爭著給工地上運水送飯。在群眾支持下,石雕大佛終于在德宗貞元十九年完工,歷經唐朝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皇帝,前后耗去光陰。????樂山大佛是彌勒佛。
因為武則天的提倡,石雕彌勒佛在唐代修造很多,樂山大佛為石雕登峰造極之作但它不是坐在蓮花座上的形象,而是雙膝分開,極為少見因為采用這種造型,可以容納滔滔洪水,殺去水勢它在雕刻技術上也是先進的,全身比例基本協調,給人和諧的印象。這么大的構造,不知道古人是使用什么方法才使其比例準確的石雕佛像身后還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溝,可以迅速排去山泉和雨水,大佛第四層、九層、十八層也各有一條排水溝和大佛衣褶上的排水溝相連,避免雨水長期浸潤。
大佛外邊還罩有十三層佛閣,使它避免了雨雪的直接侵襲這些科學的設計都是它得以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石雕佛像雕刻的他身形健碩,臉相仿佛是年輕的健男,帶著清秀之氣,和龍門奉先寺大佛的女性化大不相同,給人以莊嚴、慈樣、凝神靜思的感受他的累累螺發、細長雙眼符合佛像的規矩;身軀胖圓,符合唐代的審美風尚,也顯元氣充足。他的空間、立體的度量驚人,正和巍巍山嶺、滾滾大江渾然一體,使人感受到宇宙的永恒????更神奇的是,有人經過仔細觀察,發現大佛所在的山脈宛如一名男子橫臥,好似一尊睡佛,而大佛恰好處在這尊睡佛的心臟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