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白玉浮雕是浮雕的一種。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并只供一面或兩面觀看。浮雕一般是附屬在另一平面上的,因此在建筑上使用更多,用具器物上也經常可以看到。由于其壓縮的特性,所占空間較小,所以適用于多種環境的裝飾。近年來,它在城市美化環境中占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浮雕在內容、形式和材質上與圓雕一樣豐富多彩。浮雕的材料有石頭、木頭、象牙和金屬等。
漢白玉浮雕采用的散點透視法則,打破時空概念,使整體畫面顯得飽滿緊湊,豐富有序,主次分明,繁而不亂即使那些專作裝飾以襯托主題思想的圖案,也雕刻得細致入微,令人叫絕。浮雕還施以彩繪和描金,顏色以紅、綠、黃、黑色為主,其中黃色為描金,歷經千年至今仍艷麗如初,在陽光下愈發流光溢彩,絢爛無比。總之,不論浮雕描寫的是社會還是個人的生活,均無不帶有隋化藝術醇厚樸實、大氣雄渾的風采,先人們嚴謹的寫實,大膽的夸張,合理的想象,精湛的技藝,都能使今天的美術家從中得到靈感和啟發。
因此,它不僅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美學價值虞弘墓浮雕是著名的浮雕之一,從作品中可以看到多重的生活層面,有盛大的宴飲情景,有熱烈的樂舞場面,有有雄捍的狩獵圖像,有溫馨的家居氣氛,還有浩蕩的出行陣勢,可謂豐富多彩,蔚然大觀。對此,有人認為這些五彩紛呈的生活圖景,可能是墓主生前官僚身份、逸樂生活以及理想愿望的全面表現,但也有人認為這也許是當時多姿多彩的社會生活的集中反映。圖中人物皆深目、高鼻、卷發、有濃須者。
其服飾、器皿、樂器、舞蹈以及花草、樹木、動物,典型的如銜綬鳥、帶綬馬、帶綬羊以及葡萄形紋飾等,都來自波斯諸國,洋溢著濃烈的中亞民族生活氣息,反映著墓主人的民族、宗教習俗和薩珊文化特色,而與中原文化韻味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