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窟北壁供養人伎樂人與供養人第165窟佛傳故事中有眾多伎樂人或手持琵琶,或彈奏阮咸的場面;第135窟佛的背后有高髻、著圓領大衣的伎樂人吹奏長簫和排簫、敲擊鈴鈸的浮雕。在佛教石窟的雕塑或壁畫中,凡是描繪人間世俗活動,其中的奏樂作舞者,都是伎樂人。伎樂人又稱“供養樂伎”,是社會現實生活的直接反映,比較客觀地反映出世俗世界的樂舞。
北石窟寺歷代開鑿的洞窟中有許多供養人的形象,包括當時社會上各階層的人物,有寺院僧侶、地方官員、庶民百姓等現存北石窟寺的各時代供養人浮雕,脈絡清晰地展示了隴東一帶傳統人物浮雕的發展過程,對研究隴東石窟營造歷史提供了寶貴資料。北石窟寺因所處的覆鐘山石質屬于白堊紀黃砂巖,石質均勻,便于雕鑿佛像,所以北石窟寺與甘肅其他幾個著名石窟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石窟造像全部采用石雕。
這里的石雕都是以佛經為依據制造的佛教造像,主要的雕刻作品有七佛、三佛、千佛、阿彌陀佛、彌勒佛、菩薩、飛天、天王、力士、羅漢以及不同時期的供養人等在這里遺留下大量含有精美造像的龕窟,這些龕窟用形象、美感、色彩、造型以及飽含激情的想象構筑起理想的彼岸世界。在北石窟寺中的三百多個龕窟,每一窟、每一尊佛,每一斧一鑿都讓人流連忘返。嘗一口鮮味,細品慶陽春天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