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日報記者凌鶴提要建于延安魯迅藝術學院的美術系雕塑組,是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的源頭。魯藝精神是支撐其不斷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藝術服務于人民、服務于社會與時代,是魯美雕塑家堅守的初心和使命。從上世紀代起,魯美雕塑系即承擔起國家重大主題創作任務,創作了一座座經典雕塑作品,展現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團結奮進、昂揚向上、拼搏奮斗的精神風貌,形成了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雕塑藝術風格。
,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美術部雕塑系成立;建成東北美術專科學校雕塑系;發展為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雕塑家劉榮夫、鄭惠南、張法孟、王熙民、金克儉、李克勤、黃心維、高秀蘭、楊美應、田金鐸、曲乃述等先后在此任教,建立健全了一整套現實主義雕塑教學體系,逐步形成了具有東北特點的現實主義雕塑流派。,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師生18人奔赴北京,參加迎接國慶十周年首都十大建筑的雕塑創作。具體為全國農業展覽館《慶豐收》群雕,包括展館門前廣場群像兩座、門廳大浮雕一塊、門廳群像一座。
師生合力攻堅,用9個月時間高質量完成了全部創作《慶豐收》群雕集中表現了喜慶豐收的場景。在創作手法上向中國傳統回歸,圓雕與浮雕相結合,采用裝飾化元素,運用民族雕塑語言。作品中行進的人物群組充滿了運動感,金字塔式的結構體現了穩定感,動靜相宜。塑造了真實生動的人物,融入了富有民族色彩的駿馬、戰鼓等形象,用喜悅慶豐收的情節加以統率,富有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兩座群像分別以“工、農、商、學、兵”和“農、林、牧、副、漁”為主題,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生產勞動的熱烈場面,象征著人民當家作主、積極奮進的新中國形象這兩座群雕的作者,一組是王熙民、曲乃述、高秀蘭、吳國璋、蘇兆海;一組是楊美應、李仁章、陳繩正、田金鐸、張秉田。基本構思由曲乃述、李仁章提出,共同參與者有領導小組組長苗大倫,教師鄭惠南、黃心維、金克儉、魏天元,學生吳支超、易振瀛、張熙玉。與廣場群像同時完成的田金鐸創作的大廳內浮雕,使用了民歌式的浪漫情調和裝飾手法;金克儉、張熙玉創作的門廳群像表現了領袖與人民群眾親如家人的親切氛圍。
據參與創作的雕塑家回憶:“創作者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他們在教師指導下去云岡石窟、龍門石窟考查,同時,注重從中國歷代文物、塑像中學習線的運用技巧、概括而靈活的手法”,全國首屆城市雕塑評獎,《慶豐收》仍被評定為最佳獎;又獲得“新中國城市雕塑建設成就獎”。,由魯美雕塑系集體創作的《哈爾濱防洪紀念塔》同樣引起強烈社會反響。經典佳作的不斷推出,產生了直面生活、反映時代的具有東北特色的現實主義雕塑流派。《慶豐收》群雕的創作實踐為魯美雕塑系的藝術探索打下堅實基礎,雕塑藝術家繼承弘揚魯藝精神,自覺承擔起藝術服務社會的使命與職責,并不斷有精品佳作問世。
創作完成的沈陽地標雕塑《中山廣場大型群雕》堪稱城市雕塑的典范,當時的沈陽軍區成立中山廣場群雕工作組,吸納魯迅美術學院師生田金鐸、楊美應、高秀蘭、張玉禮、陳繩正、龐乃軒、張秉田、易振瀛、賀中令、趙判吉、孫家彬、丁偉年、薛世哲、高寶田、宋文元等組成創作隊伍,并從東北建筑設計院選出建筑師、軍區選出美術工作者,組成強大創作陣容。魯迅美術學院雕塑家田金鐸擔任創作組組長,雕塑家孫家彬擔任毛澤東像塑造工作。
中山廣場大型雕塑整體呈船形,由毛澤東全身像和周圍58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組成沈陽中山廣場群雕開創了多個第一:新中國成立以來首個最大規模的毛澤東塑像與群雕工程;首開以雕塑形象表現半個世紀中國現代革命史先河;國內大型雕塑首次成功使用沈陽原創新材料與玻璃鋼合成;塑像中的每個人物都有生活原型……沈陽中山廣場群雕是歷經風雨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與堅韌不拔、勇于創造的民族品格的縮影,因此家喻戶曉。塑像總高20米,成為城市地標。
,遼寧美術創作室雕塑創作組并入魯美雕塑系,13名雕塑家為雕塑系注入了新的力量魯美雕塑系不斷繼承創新,創作出一批精品。田金鐸的《走向世界》、賀中令的《殘歷碑》《白山魂》等以深刻內涵和獨到藝術表現享譽國內外。關注歷史、觀照當代是魯美不變的傳統。后,魯美雕塑在以具象寫實為本的基礎上進一步開拓新領域,逐步吸收國際當代雕塑的新觀點、新技術,豐富創作。這一時期魯美創作的大批優秀雕塑作品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
《趙一曼》《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整體雕塑》、北京西站南廣場雕塑《國風》《雷鋒和少年兒童》、第十屆全國美展入展作品《姜煜》《無題》等充分展現了新的探索成果繼《慶豐收》等創作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全體教師于至參與創作完成了中央黨校大型組雕《旗幟》,又于創作完成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廣場大型組雕《追夢》,魯美雕塑系以新經典作品完成了與前輩藝術家的對接,讓魯藝精神薪火相傳。《旗幟》高13.7米、長20.8米,坐落在中央黨校綜合教學樓廣場前。整個作品采用同向、圍攏式構圖,主題鮮明、內涵豐富、氣勢恢宏、鮮活靈動。
雕塑頂端塑造一面鮮艷飄動的巨型紅色黨旗,下部塑造62個人物形象,旗幟兩邊是56個民族人物形象,展現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黨中央周圍,眾志成城、堅定豪邁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昂揚精神風貌《旗幟》領銜主創為魯迅美術學院院長、雕塑家李象群,主創團隊由洪濤、鮑海寧、李遂、張哲宇、馬克辛等20余人組成。全體創作人員迎戰酷暑嚴寒,最終呈現出氣勢宏偉的史詩般力作。表現歷史、塑造英雄、弘揚精神、歌頌時代是雕塑藝術最重要的特征和功能。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題雕塑工程中,魯美再擔重任,創作完成大型漢白玉組雕《追夢》。
《追夢》主題突出,生動表現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闊步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領銜主創為李象群,主創為魯美雕塑系主任洪濤,以及李遂、吳彤、朱光宇、沙泉、商占祥等骨干力量。《追夢》以四個側面展開,正面主要表現新時代的工人、農民、士兵、知識分子等各界人物。另外三面則選取全國56個民族人物形象,以具象寫實的表現手法,以“團塊結構”作為主體造型語言,各界人物代表形象融入造型主體中,諸多元素烘托視覺形象,形成團結一致、闊步前行的恢宏氣勢,展現出歡樂和諧的宏大場面。
《追夢》既寫實又寫意,73個人物比例協調、動態嚴謹,由不同民族人物形象組成多個樂章,構成一曲氣勢恢宏、動人心懷的交響樂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拓展了民族化與時代性相融的雕塑內涵。李象群表示:“《追夢》是在《旗幟》的基礎上創作的,延續了《旗幟》的精神。希望以打動人心的當代現實主義精品佳作給人們帶來心靈的震撼和奮進的力量。”楊美應:雕塑家、雕塑教育家,魯藝精神重要傳承者,魯迅美術學院雕塑基礎教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
至就讀于東北魯迅文藝學院美術部雕塑系,至在中央美術學院雕塑訓練班學習,任教于沈陽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歷任教授、系副主任、教研組組長參與創作《哈爾濱防洪紀念塔》、《慶豐收》群雕、撫順雷鋒墓前紀念像、沈陽中山廣場群雕等經典作品。田金鐸:就讀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畢業后留校任教。結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班。歷任雕塑系主任、雕塑系教授,終身踐行魯藝精神。參加《慶豐收》群雕、沈陽中山廣場群雕、《哈爾濱防洪紀念塔》等重大公共主題雕塑創作。陳繩正:出生于。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后留校任教,任雕塑系副主任、教授。
參加《慶豐收》群雕、沈陽中山廣場群雕等大型公共雕塑創作,為諸多城市留下時代記憶,并多次榮獲全國雕塑大獎賀中令:出生于,雕塑家、美術教育家,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雕塑系,任魯迅美術學院教授。創作了《白山魂》《殘歷碑》等作品,榮獲多項國家大獎。其以高度的責任感繼承和弘揚魯藝的優秀傳統,是魯藝精神的繼承者和踐行者。李象群:出生于,魯迅美術學院院長、當代雕塑家。其代表作品有《堆云·堆雪》《紅星照耀中國》《我們走在大路上》等,數次榮獲國家雕塑大展、體育美展重要獎項,榮獲國際繆斯藝術獎。
以來,李象群帶領魯美師生先后創作《旗幟》《走向勝利》《紅軍魂》《追夢》等大型組雕,傳承弘揚魯藝精神,詮釋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