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塔喇嘛石塔金剛寶座式塔各種佛塔的意義藏塔俗稱喇嘛佛塔,傳說中記載,公元4世紀初,吐蕃工朝第27代贊普拉托托日連贊時,西藏獲從天而降兩座石雕佛塔,一金塔,一泥塔。在先進西澳大利亞的南本國家公園的區域內,荷蘭人的地圖標示出了一處沙丘的沙漠,當時他們以為沙丘上的奇形怪石是城市的廢墟,實際上,這些石塔完全是天然形成的。西藏的佛塔是隨著佛寺的興起而出現的,一開始便是寺廟的一個組成部分。而漢塔則由寺廟的中心走向邊緣最后消失在禪宗的寺廟里。一直成功的調合了靈魂與肉體,融合了政治與宗教的西藏人,從建造第一座佛塔始,就拒絕了墳的外形,走向了自己的建筑形制和象征意義。
西藏佛塔的外形結構歷來大同小異,分塔基、塔瓶、相輪、塔頂四部分組成西藏佛塔的象征意義一開始來源于佛教世界觀。佛教世界觀認為,世界的形成是由土、火、水、風四元素組成,土、火、水、風構成世界的一切。堅固的塔基表示“土”,其上的塔瓶代表“水球”,相輪是“火錐”,最上的塔頂表示“風”。后來,西藏石雕佛塔又演化成護法鎮魔、懺悔、安撫等象征意義。公元7世紀,松贊十布東與大唐、南與尼泊爾連姻,迎娶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入藏后,用八卦五行的方法對西藏的地形進行觀測,發現西藏的地形是一個仰臥的魔女,為鎮魔,在魔的關鍵部位建寺廟,廟內建塔,表征護法鎮魔,因鎮魔的過程中,降伏了五怪龍,因此石雕佛塔的修建,又起了安撫與懺悔的功能由此可見,西藏人一開始建石塔,就與印度佛塔不同的象征,印度石雕佛塔是佛的象征和宇宙的象征,西藏石雕佛塔則是護法鎮魔、懺悔、安撫的象征。公元7世紀,西藏出現的第一座規模宏大的寺廟桑耶寺,就有四座石塔,分布在大殿四周,代表守護大殿的四大天工塔在這里,同樣起到護法鎮魔的功能。四座佛塔高大雄偉,分別為白、紅、黑、綠四色。東南是白塔,西南角是紅塔,西北角是黑塔,東北角是綠塔。
塔身下大上小,與塔基的下大上小形成對稱,呈示出向下的壓力,一種鎮魔的力量公元13世紀,元朝皇帝把喇嘛教奉為國教,于是這種喇嘛塔便隨著統治者的好尚走遍中原各地。北京妙應寺佛塔是這種喇嘛塔的代表,開始修建于元世祖至元八年,歷時八年才完工。由于是尼泊爾工匠阿尼哥設計,因此石塔造型上更接近于印度。塔基是一座兩層“亞”字型須彌座,塔身是一個上大下小的瓶形覆缽,缽體下有一圈粗大的蓮瓣。塔頂有十三相輪,裝飾著華美的流蘇和賣金小銅塔。整體潔白,外形粗獷壯美,充滿印度風情。
隨著印度佛教密宗的興趣,又出現了一種與佛圖形式完全不同的塔—金剛寶座式塔它供奉的是金剛界五部的主佛,故塔基上列中央大、四隅小的五座塔,并且象征著須彌山五形,塔的座了上還布滿了五方佛各自座騎的浮雕。
以上,我們簡要從象圖十一真覺寺金剛寶座石塔征意義和建筑形制兩方而描述了佛塔的形成及其中國化的進程,挖掘的也只是石雕佛塔形成及演化的一些共性,從這些共性中不難看出,印度石雕佛塔在中國化進程中與傳統中國文化之間的不斷沖突與融合,最終演化成具有濃烈的宗教色彩和鮮明的民族特色的中國石雕佛塔從而成為我國古代建筑中的一種特殊類型,成為絢麗燦爛、美不勝收的佛教藝術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