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陵石雕從上到下分為主體、底座、小基座、大基座四部分,而每尊石雕的小基座四側面都有妙趣橫坐的線刻紋飾,這在唐諸帝陵中實屬罕見。從唐太宗到唐玄宗的百余年間,造像活動一直不斷,開鑿了以潛溪寺、敬善寺洞、賓陽北洞、奉先寺等為主體的石窟群,掀起了龍門石窟開鑿史上的第二個高潮。紋飾外形近似橢畫形,一個橢圓形整體為一紋飾團塊。一組紋飾圖案是由若干個紋飾團塊組成,按內容可分為兩種:橢圓形外圍內面的紋飾是以花草葉芡流云為主的線刻畫,絢麗多姿。橢圓形外圍內面的紋飾有云朵、煙霧、奇花異草,來襯托一只翼獸。每個典獸體側長有鳥翼,形態不一。
有的張嘴吐舌,哈牙舞爪,做走狀,似在原野信步漫游,有的足采巖石,扭頭回望,有的獸身鳥頭,兇猛異常這些翼獸栩栩如生,形態自然,翼獸占整個畫面約四分之三。線刻畫,是唐代石雕藝術中的一枝奇葩。它是以柔曲和富有表現力的細“線”,從容而流利地勾繪出來的。這些以多種曲線匯成的翼獸、花草蔓葉、流云煙霧等,在視覺中是黑白的,可是在錯覺中卻令人有色彩感。唐玄宗泰陵泰陵始建于盛唐時期,峻工于中唐初期。這些精美絕倫的石雕群象,繼續和發展了漢魏以來的傳統雕刻技藝,同時又吸收了以前唐諸隴的石雕特色以及外來的雕刻風格。
設計別出心裁,刻工刀法嫻熟,轉折明朗,風格細膩由于采用的是圓雕、浮服和線雕相結合的手法,使得這些沒有生命的石獸、石人和鴕鳥栩栩如生,神采奕奕。它雖不及乾陵、橋陵石雕高大,但卻克服了它們重形似,力求雄偉而比例失調的缺點,而是注重寫實,避免了人頭過大,馬腿過短等比例失調的現象,給人以親切真實之感!其精湛的雕刻技藝和豐富的內涵,給前來參觀者以美的享受、力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