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觀世音并不說有固定道場。佛像造型為觀音雙手合十,端坐在蓮花上,端莊而慈祥的面容,整體生動流暢,服飾飛舞飄逸,將觀音的世俗化和個性化以及親和力表現得淋漓盡致。佛典說石雕觀世音往劫中久已成佛。雖安住常寂光土,而以大悲垂形實報土和方便土;雖常侍阿彌陀佛,而在十方界普現色身廣行救度。觀音像為令眾生投誠有地而示跡普陀,并非只在普陀不在他處,而是無剎不現身。觀音像普隨一切眾生根性施行解救,而不獨立一門。普門即普遍通達,法力廣大無邊。若菩薩只在南海,則不稱為普門。印光大師認為,石雕觀世音的普門救度,猶如一月投影萬川,即使是一勺乃至一滴水,也皆現全月。
但如果水昏暗波動,月影便不能分明眾生的心如水,如果心不志誠,便難蒙救護。石雕觀世音能聞聲救苦,到處行慈運悲,以此大悲行愿而救度眾生,廣做佛事。觀音像的大智大悲、大愿大力,即是他成就佛道之所,所以觀音像乃是大悲為道場。清凈為心皆補怛,慈悲濟物即觀音。哪里有虔誠的觀音信仰,哪里有菩薩的廣大慈悲,哪里就是觀音道場。佛法認為,以無住為本,方可建立一切法。法無處不在,觀音像以無所住而行大悲救度眾生。
其大智大悲,并沒有住普陀和不住普陀的區別,觀音像是無所住且無所不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