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陜北綏德縣城,只見一塊五門六柱十九樓的石牌樓矗立路旁。牌樓上題“天下名州”,背面刻“上郡古邑”;上端的石牌雕刻綏德民間故事,下端的石柱刻二十四孝圖;龍鳳、花草、飛禽走獸浮雕其上,個個栩栩如生。在被譽為“石雕之鄉”的陜西省綏德縣,石雕作品隨處可見,單是石牌樓就有十余座。
在橫跨無定河的“千獅橋”,300余根護欄柱上刻有1000余尊小石獅,或相互嬉戲,或獨望遠山,姿態萬千、各具特色綏德石雕技藝流傳兩千多年,其境內出土的600余塊東漢畫像石,鄉間散存的唐宋石馬和明清石獅,以及眾多的明清石窯洞院落,是這項技藝世代流傳的證明,綏德石雕技藝入選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手藝人雕刻時,有主題而無設計圖,憑著大膽的想象和明快的刀法,創作出極具個性化的石雕作品,風格古樸粗獷。相石、布局、粗雕、細刻、打磨等技藝在一代代手藝人間口耳相傳。石獅是綏德石雕的代表造型,而炕頭獅子最具特色。
在缺醫少藥的年代,凡有新生命降生,家里的長輩都會請石匠打上一只高十厘米左右、模樣憨態可掬的石獅子放在新生兒的床頭,并用紅線將石獅子與孩子拴在一起,以“驅邪避害”68歲的綏德石雕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汪建勃出生于石匠世家,父親汪云棟是當地有名的石匠藝人從小耳濡目染,汪建勃對石雕產生了濃厚興趣父親逝世后,13歲的他拿起父親留下的工具,跟隨村里的老藝人做起了石雕。汪建勃回憶,上世紀七十年代綏德石雕就作為工藝品遠銷海外。當時正值壯年的汪建勃,一天就能打造一對石獅子??恐袷炙?,汪建勃養活了一家老小。
到了八十年代,汪建勃的石雕生意做到了西北五省,他所在的薛家河鎮謝家峁村以及四十里鋪鎮鮑王家溝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開辦了石雕作坊,石雕逐漸形成產業如今,在210國道綏德四十里鋪沿線兩旁,坐落著40多家大小不一的石雕工廠,各種造型的石雕產品在道路沿線排開,形成一條“石雕長廊”綏德炕頭石獅子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鮑武文的武文石業公司就開在這里鮑武文是綏德縣最早創辦石雕廠的農民之一。打小學習箍窯洞、做石碾的他,二十歲起開始進行石雕雕刻。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他辦廠制作石獅子等工藝產品。,他將石雕廠擴建為武文石業有限公司,專門設計、制作各種大型牌樓、古典龍柱、浮雕圖案、花欄圍廊、人物造型、動物群雕等組合作品,聘用石雕手藝人50余人,年均銷售收入達到800多萬元。
武文石業有限公司被陜西省文化廳授予省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單位和綏德石雕的代表性傳承單位鮑武文在此基礎上成立了陜西石雕創業培訓基地,將這門技藝傳授給了更多人近十年來,綏德石雕產業快速發展。據統計,目前全縣共有石雕加工廠60多戶,從業人員1200余人。去年,全縣石雕產業產值達到1.28億元綏德“天下第一樓”石牌樓一角。在被譽為“石雕之鄉”的陜西省綏德縣,石雕作品隨處可見,單是石牌樓就有十余座。在橫跨無定河的“千獅橋”,300余根護欄柱上刻有1000余尊小石獅,或相互嬉戲,或獨望遠山,姿態萬千、各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