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是曲陽縣城南邊的一座山,據《縣志》記載,此山早年蒼松翠柏,山青水秀,尤其早秋雨后,綠草如茵,景色宜人,故有“少女秋容”之美譽。傳說女道士昌容曾隱居此山,自稱殷女,“食蓬蔂根,顏如二十許”,故此山又稱“少容山”。如今山上沒有了松柏樹,不過井水依然清澈,山泉清溪依然汩汩流淌,酸棗樹漫山遍野都是。秋天時分,酸棗紅紅白白,綴滿葉間,十分喜人。

摘一把酸棗在山泉里,在清溪里洗過,放入嘴中只咬一口,那種酸極甜極的滋味,便能讓喜歡酸食的人愛上這山美麗的女神仙,只是一個神話罷了。凡曲陽人都知道此山之所以叫黃山,是因為黃石公在這里隱居過,人們為了紀念黃石公,才把此山叫做黃山。從南麓登山,走到半山腰,便可看到黃石公隱居時住過的山洞,當地人稱“黃石公庵”。黃石公在這里潛心研究雕刻之術,修成著作,傳給了宋天昊、楊藝源兩位弟子,自此,曲陽人學會了雕刻,黃石公成了當之無愧的曲陽雕刻始祖。洞頂石壁上有刻字,但因為人們燒香膜拜,洞頂黑如漆染,字跡模糊難辨。
洞下有石碑兩幢,保存完好,分別是康熙年間和乾隆年間所立,字跡清楚康熙年間石碑碑文為:“新樂古邑,介燕趙間……邑之西北有山在焉。巒峰翠秀,層霄巑岏為曲陽一縣之鎮且適于新邑。山古名銅壁,自殷女改為少容山,其后黃石公修道于此,名曰黃山……山之半空有洞,洞中石公、子房遺像二尊,其古跡也。”此碑立于康熙三十一年,碑文講的正是黃山名字的來歷。相傳得到黃石公《素書》的張良曾到黃山尋師,在山前造房筑舍,隨后形成村落,即現今黃山南麓的北故張村。黃石公選擇黃山隱居,大概是因為這里環境清幽。
明朝詩人李昌齡有一首《詠黃山》全詩為:“遙望峰巒碧四周,興來聯轡叩山扉。村村林麓橫青靄,曲曲河流瀉翠微。日暮寒云迷古洞,秋深落葉點征衣。素書疑在煙霄上,坐對長松了道機。”而黃石公之所以能幫助曲陽人發展雕刻,則是因為這里盛產大理石。據《曲陽縣志》記載:“黃山自古出白石,可為碑志諸物,故環山諸村多石工”。白石即漢白玉大理石,潔白無瑕,經久耐磨,是雕刻的上等石料。
自古以來,黃山腳下,誕生了一位位雕刻大師,創作出了一件件雕刻精品,“天下咸稱曲陽石雕”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視察曲陽,揮毫題詞“雕刻之鄉”。年,國務院正式命名曲陽為“中國雕刻之鄉”。黃石公庵東側有個懸崖,上面刻有石碑一幢,碑文稱“乾清宮近侍御馬監太監王樸奉旨修建伍仁橋,到黃山石公庵下取石,緣匠役人等平安,故立此碑。著住持道人王本金焚修香火,保護萬歲爺萬萬歲!皇貴妃千千歲!永遠戒持,不許軍民人等攪擾。如違旨,許住持道人呈稟到官,依律重究不恕。”落款為“大明萬歷二十九年五月某日立”。
據安國縣志記載,安國伍仁橋修建于明代萬歷二十六年,歷時建成,為明神宗朱翊鈞的貴妃鄭氏修建,所用石料均來自曲陽以上兩者一起印證了曲陽盛產大理石的事實,也表明了黃石公庵的存在。為了紀念黃石公這位雕刻始祖,歷朝歷代的曲陽人在黃山上建寺修廟,加以祭祀,從而形成了黃山寺廟道觀林立的景象。曲陽石雕石雕雕塑石雕廠石雕噴泉石雕涼亭石雕風水球石雕花盆羅馬柱陽臺柱歐式雕塑更多石雕雕塑產品資料請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