窟頂為穹窿形,中心刻重瓣大蓮花圖案。蓮花圖案周圍的寬闊地帶有八個肢體修秀的伎樂天,乘風飛舞于彩云、花朵之間,最外層是花幢和流蘇。共同構成一個瑰麗壯觀的華蓋式藻井,在穰井與背光之間的空眩處,滿著層層疊疊的聽法菩薩和羅漢浮雕半身像。
魯藝源青島雕塑公司小編看到,前壁的淺浮雕題材,與左右后三壁及窟頂的旨在襯托、渲染佛像莊嚴的背光、藻井等裝飾性的圖案紋樣不同,而是以宣揚佛法,表現佛累世善行和炫耀帝后威儀為主旨的佛經故事、禮佛行列等。壁面分為高度不等的上下四層,中間窟門將每層分割為南、北兩段,層與層之間雕以橫欄為界自上而下第一層是文殊菩薩與維摩諳辯難的情景。在談玄和佛教經義之學盛行的南方,名士們在佛經中發現了能言善辯的神異人物維摩話居士,若自己的前身或投影,所以顧飽之在金陵瓦官寺創造出清贏示病之容,隱幾忘言之狀的維摩諳像,在上流社會中引起很大的轟動。隨著義學在北魏地區的流行,《法華》、《維摩》諸經的流布,文殊維摩諸論辯的題材在云岡第二期的洞窟里已開始出現,在古陽洞的靠帽上更是屢見不鮮。
但就帽面之大,雕刻之精細傳神而言,賓陽中洞的這幅可以說是抽一無二的。這里的維摩諸形象,相貌清癮,身軀順長,衣著寬松,手執揮鷹,神色自若地斜倚在高枕上,下為矮榻,上有吊起的帷幕,其旁侍立著盛裝的女侍三人與之相對的是風度優雅、機智沉著、膚坐蓮臺、雙手作勢娓娓而談的文殊菩薩,周圍立著阿難等佛弟子,右上角還有一個似乎是撒散鮮花的天女,業已具備唐代流行的《維摩經變相》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