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是道教仙人的象征,神仙御飛龍而云游四海之處,龍也是仙人的坐騎,稱之可上下太清。而石雕龍柱則多立于佛道教的殿堂廟宇之前,比如文廟、武廟、媽祖廟、觀音廟等等,目的就是在于明示“神”的尊貴,裝飾僅在其次。文廟祭祀的是孔子,但民間普遍認為孔子是文曲星下凡,因而孔圣人雖是儒教的創始人,自也位列仙班。
其殿前立龍柱也就不足為奇了從地獄上看,福建閩南沿海地區幾乎逢文廟必有龍柱,臺灣地區的龍柱則多立于媽祖廟前,這正與清代閩南地區移民渡海謀生、墾荒臺灣的歷史相吻合從龍柱雕龍的造型來看,龍體多靈動、矯健、飄逸,有一股“神”氣貫穿其中。雖然有部分龍沒有氣貫長虹的威勢,我們仍然能夠從龍的軀體雕鑿中感受到雕塑家想要極力表達的“龍行虎步”、“龍虎精神”的意念。
從龍的表現手法上來看,龍多是從天而降的,寓意“神”自天而降,神靈落戶人世間,庇佑黎民百姓晚霞紅華表雕塑從石雕龍柱上的裝飾看,清朝早期的龍柱布局舒朗,裝飾簡單,多以簡單的祥云襯在龍的足部、身部、突出龍在云海中穿云破霧的形象中晚期則教為繁密,不但祥云增多,并加飾人物、海獸。有一種云遮霧罩,神仙出沒的感覺從雕刻技法上看,清早期的龍柱以高浮雕為主,中晚期則透雕部分增多。
古代建筑的裝飾題材包羅萬象,以龍鳳為貴,而龍澤處于至尊至貴的地位,龍柱是龍飾的藝術表現形式之一,龍成為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神圣象征至少有六千年的歷史,有鱷、蛇、蜥蜴、鳥等圖像元素組成,使之能在水中游弋又能在空中飛翔的復合圖騰崇拜,隨著華夏民族的不斷融合,龍圖騰的崇拜范圍不斷擴大,自漢代起,以龍紋裝飾的建筑之風逐漸興起鳳凰浮雕石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