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坊在中國傳統建筑中,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標志性開敞式建筑,北方民間多稱石牌樓,石牌坊可以說是最常見的古典建筑。獨立式石牌坊的起源可追溯到漢唐里坊制度的坊門。漢代以后中國的城市布局逐漸形成一定的格局,在城中有里坊,里坊中有坊墻、坊門,猶如城中之城。
據歷史文獻記載,當時里坊中如果出現好人好事,就在坊門上張貼通告,以示褒獎,由此坊門衍生出了新功能為了延長保存時間,人們就用更加堅固的材料來建造坊門,上面雕刻褒獎事由,這就是今日石牌坊的雛形后來里坊制度崩潰,坊門就失去了作為進出通道的作用,成為純粹的裝飾性建筑
其石牌坊建筑形式也日益繁復精美,有斗拱飛檐,頂上還有鋪瓦做成的懸山樣式等,逐漸形成了現在所見的由基座、立柱、包柱石、額枋、字牌和檐頂六個部分組成的牌坊石牌坊的作用已不限于褒獎通告,大多數石牌坊作用是立于宮殿、寺廟、陵墓等建筑群的前面,作為這組建筑的一個標志;或者為了紀念一件事或一個人,在當地建立牌樓,銘刻人名事跡以資紀念,其內容多為宣揚忠孝節義;我國古代一些店鋪門面上會有裝飾性石牌坊,是店鋪的臉面中國石雕工藝在唐宋時期就已經成熟,后來在石牌坊上廣泛應用,留下了不少技藝精湛、精美絕倫的作品石雕主要用于建筑構件,如檐樓、斗拱、柱、枋、榫頭的雕刻外,作為裝飾藝術手法有陰文線刻、平雕、淺浮雕、深浮雕、透雕、圓雕這六種手法村莊牌坊雕刻形式多樣,各地區形成了不同的風格。
徽州的青石牌坊以其翼張的樓檐、玲瓏的漏窗、堂皇的額枋、挺拔的柱干,給人以渾厚質樸的印象,選料一般采用茶色或青色的“茶園石”,雕刻精美絕倫,枋板上的“雙獅戲球”、“魚躍龍門”、“池水龍騰”、“雙鳳朝陽”等雕刻栩栩如生黃山市歙縣鄭村鎮的棠樾牌坊群共七座,明建三座,清建四座,高大挺撥、恢宏華麗,是明清時期建筑藝術的代表作安徽績溪瀛洲龍川奕世尚書坊,三間四柱五樓式,上面雕刻的文徵明的書法極具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