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顧埃及重慶浮雕藝術的歷程時,幾乎所有的藝術史著作都從那爾邁王調色板談起。對這塊調色板,這里只想強調兩點。第一,從這塊調色板上已可窺見后來成為埃及藝術法則某些要素的萌芽,如正面肩和眼,側面頭和下半身,主人公所占的夸張的比例等,第二,調色板正面下部長頸作8字形相纏的動物是美索不達米亞圓筒印章上常見的圖案,這說明埃及與兩河流域的文化很早就存在相互交流和影響。
真正顯示埃及浮雕藝術濫筋的,應推第二王朝薩卡拉馬斯塔巴墓中的浮雕木像在大臣赫西拉墓中,有若千個磚壘壁完,上面鑲有木質重慶浮雕人像這批浮雕木像清楚地表明埃及造型藝術諸要素業已確立,頭發的樣式、腰布的系法,正面與側面的程式化……,都為以后的時代所沿襲
“赫西拉像”采取刪繁就簡的手法,人體各部分的關連甚為明快,外部線條也較洗煉,人物四周的空間空而不虛,不僅有象形文字,還錯落有致地點綴上表示主人公職務的標志,如紛、筆、墨水瓶等物件。這說明,浮雕技法已進入比較嚴格的規范化階段二古王國時期藝術有兩大流派。①一是第三王朝以薩卡拉為基地的孟菲斯流派,在浮雕方面表現出洗煉精致的特點,人物外形皮削,肌肉結實,假發和衣飾刻畫細膩,以淺凸雕居多,一是第四王朝以吉薩為中心的吉薩流派,順應浩大的金字塔、巨型石雕造像的時代情神,浮雕面積擴大,出現了新技法—凹雕,第四王朝中期,粗獷的高凸雕取代凹雕,成為與宏偉建筑風格相吻合的浮雕主導不過,第四王朝留下的浮雕不多,到第五王朝,出現了埃及浮雕藝術史上的一個高潮中央集權這時已趨衰微,地方長官的自我意識日益增強,第五、第六王朝的大臣和貴族把他們的馬斯塔巴墓建在毗鄰國王金字塔的地方。薩卡拉、吉薩等金字塔周圍的大臣、貴族墓,都以極華美的著色浮雕作為主要裝飾手段古埃及人堅信鐫刻描繪出來的物體通過巫術能成為現實因此,古王國后期馬斯塔巴墓內的浮雕充滿樂觀精神,反復表現日常生活中明亮、歡樂的一面浮雕中的人物個個粗壯有力,與古王國前期莊重僵冷的人像相比,開始給人以活生生的感覺。第五王朝的“舞伎、豎琴師與歌手”,是古埃及·酸墓與神廟壁浮雕最早的高潮階段的作品。
畫面上,各個主題有機地集中在一起,有若干格層,上部是琴師與歌手,下部為舞伎和擊掌者整個墑面鐫滿了動作相似的人物,可以感到藝匠們很注意通過動作準確地表現人物,畫面上方還配有象形文字,刻上“唱歌”、“彈琴”等簡要提示埃及藝術從一開始,重視內容說明的傾向vt強過人物的正確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