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牌樓、木牌樓、磚牌樓各自有什么優勢呢總體來看,石牌樓最好、磚牌樓次之、木牌樓最不容易保存,明代前期是石雕牌樓裝飾發展的高峰,有意模仿木結構的外觀,手段復雜工藝精湛;而到了清代則逐漸更加趨于實際,結構也更趨科學經濟。我今天設計的石牌樓的建造反映了現代的社會風貌、時代特征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古代的木質牌樓在“著名的牌坊之鄉”徽州地區也經常出現,現存木牌樓較為罕見,其原因一部分與石質牌坊的繁榮有關,另外一部分也應歸于木結構本身在耐久性上的不足,而一部分木牌樓也與房屋建筑相結合,彌補木結構的缺陷,從而延長了存世的時間根據資料記載,木結構牌樓與石雕門樓、徽州牌樓曾經遭到過較為嚴重的破壞,而木牌樓首當其沖,例如績溪縣相關資料記載,全縣原有木質牌樓兩座,分別是坐落在縣城西大街的登科牌樓和位處馮村的節孝坊,都為二柱一門三樓的制式據原有記載,牌檐頂的坊脊上覆有小青瓦,還有飛檐出挑,莊重美觀兩座牌樓的立柱下由石礎及“夾桿石”加固,整座牌樓的立柱、額楊、平梁、斗拱、等全部由珍貴的楠木制成,但卻遺憾地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在以往相關資料中,徽州地區現存的木質牌樓被統計為兩座,但經過調查與查閱相關資料考證,在所記載之外另有經過現代修繕的汪子嚴木牌樓,據相關資料所記載,歇縣斗山街葉氏貞節坊和昌溪村的昌溪木牌樓是徽州地區現存最早的木質牌樓。
除此之外,上文中所述的汪子嚴木牌樓位于祁門縣祁西薯坑鄉上汪村,木結構,額坊上層有“進士”字樣表明主人的身份,下層亦有“戌午科進士汪子嚴”字樣在額坊上,總體的造型樸實別致牌樓的立柱高約六米,直徑約18厘米,底部墊有方形石礎,柱的前后兩側分別由四塊尺寸為300X15X10厘米的長方形石條斜向固定,柱底墊有方形石礎,現已經被翻新修復磚牌樓徽州現存的磚牌樓數量也較少值得注意的是,磚牌樓往往并非獨立的建筑,而是常附于宗祠或宅邸的大門上,俗稱“牌坊門”,形制與門罩類似但磚牌樓與門罩也存在差異,其上設置圖34汪子嚴木牌樓花匾,鐫刻族表旨文。值得注意的是徽州磚雕這種工藝形式,與石雕木雕并稱“徽雕三絕”,廣泛用于門樓、門罩的裝飾,是徽派雕刻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在的徽州牌坊主要是曲陽石雕藝人制作,利用浮雕透雕等手法,精美考究的雕刻與徽派建筑相得益彰,工藝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牌坊制作最好的廠家為什么是我們請看牌坊圖磚雕牌樓在造型方面總體上與其他牌樓差別不大,不過由于依附于墻體,有的在門面墻上砌出立柱、額楊和檐頂,下面開門或雕刻出實際并不存在的門(圖并附有照壁用雕刻過的青磚,即花磚,而門的兩側仍舊是磚墻,因而實際尺寸一般較之其他牌樓要小很多另有形式更為簡單的,僅在門頭上砌出檐頂,一般檐頂施以瓦片,同時帶有磚雕的斗拱,形式往往類似于徽州民居中常見的門罩,也有垂柱檐頂,但附有字版另外,整個徽州地區所修建的最后一座牌樓也是磚質牌樓,位于縣城南街應公井巷口,用于族表全徽州府歷史上有所記載的孝、貞、節、烈婦女
該牌樓修建于,其形制為四柱三間三樓該牌樓是典型的磚牌樓,體量較小,主體結構依附于墻體,寬與高各約兩丈,四柱三間形制的立柱都是由磚砌成并施以雕刻,但是牌樓的額仿以整塊石料雕刻而成,門框由墨繪制,題刻有“徽州府屬孝貞節烈六萬五千零七十八名”,檐頂有小青瓦覆蓋,用以集體表彰徽州府所轄一府六縣范圍內的所有節烈婦女,不僅藝術價值可觀,同時也具有較強的文化與歷史意義石牌坊設計五大要點是什么,從蘇式構成牌樓總體造型范式從宋代直到明代初年變化都不甚明顯,都從兩柱一間一樓的基本形式發展而來,這種形式與古代里坊制度存在著一定程度上的關聯,當時的牌樓漣表與象征意義還未完全取代其“門”的功能,據梁思成先生在著作中的描述,當古代坊門尚且依附于坊墻時,坊門的大小是和里坊的規模密切相關的,如唐代的西京坊便有六百步的邊長,而為了與里坊的規模相對應,坊門與坊內的街道也必然被擴大,因而“三間五間之坊門”也應運而生而隨著社會發展,用于隔斷居民區的坊墻也逐漸因為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環境而被淘汰,牌樓這種建筑形式便逐步脫離坊門這種功能性的限制而獨立出來而成為一種獨立的建筑形式;另一方面,豐口四柱四方坊如果從這種獨立的門式結構出發進行考慮,兩側增加開間顯然是提高其水平受力強度的有效手段,石雕牌樓的結構發展歷史這些因素的變化在石雕牌樓之上主要體現在結構與裝飾部件上,如斗拱的設置、立柱與檐頂等部位的形態與裝飾以斗拱為例,牌樓的主體形態是源自木結構建筑的,因此徽州地區的石質牌樓幾乎全部設置有斗拱如前文中所述,建造于明代中期之前的牌樓,在斗拱的制作上往往直接對木斗拱的形象特意加以模仿,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仿木的石質斗拱結構逐漸得到簡化,在明代成化開始出現了將花板置于明間正心,對拱板或昂板進行偷心處理的作法慣例,并在正德年間基本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