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這場戰(zhàn)爭讓我們永遠銘記,和平是我們永遠守護的主題,是令國人熱血沸騰的一天,我相信每一個中國人都會因祖國的繁榮和強大感到由衷的驕傲和自豪,在閱兵的現(xiàn)場還是直播的鏡頭中,作為曲陽人,曲陽石雕的出現(xiàn)更讓我們感到一絲驕傲自豪,最顯眼的莫過于人民英雄紀念碑雄偉的佇立在天安門廣場前,天安門城樓前的金水橋漢白玉欄桿,華表,鏡頭掠過的石獅子、城樓上的漢白玉石雕欄板,無不彰顯著曲陽雕刻人的智慧與汗水!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新中國成立后首個國家級公共藝術(shù)工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紀念碑,會聚了鄭振鐸、吳作人、梁思成、劉開渠等一大批當時中國最優(yōu)秀的文史專家、建筑家、藝術(shù)家從年毛主席親自奠基,直至年正式落成,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耗時最長的大型藝術(shù)項目。
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設不僅聚集了當時的能工巧匠,其碑石石料的采集場面也頗為宏大紀念碑由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其中紀念碑底座上的浮雕均由曲陽雕刻藝人制作完成,他們的名字是石雕組組長:劉潤芳;副組長:王二生;工人:高生元、劉秉杰、劉蘭星、冉景文、曹學靜、辛慶甫、高玉啟、劉慶生、曹邦玉、曹風丙、劉印登、劉志惠、劉典木、劉紀銀、劉銀奇、楊志金、劉志豐、王勝潔金水橋分外金水橋和內(nèi)金水橋外金水橋:在天安門、太廟、中山公園前。共7座,三孔拱券式,南臨天安門廣場,北倚天安門城樓。橋欄雕琢精美,形似條條玉帶,與古樸的華表和雄偉的石獅構(gòu)成天安門前巍峨壯麗的景色。金水橋的藍本,出自元皇城的周橋。而周橋的設計師和主持建造者,是一位普通石匠—元代河北曲陽的楊瓊。曲陽盛產(chǎn)玉石,石雕技藝唐宋以來已名聞于世楊瓊出身于石工世家,他的石雕“每出自新意,天巧層出,人莫能及焉”。
公元年,修建元皇城崇天門前的周橋,很多人畫了圖送上去,都未選中而楊瓊的設計方案,使元世祖忽必烈十分滿意,下令督建。《故宮》中記有:這周橋“皆琢龍鳳祥云,明瑩如玉,橋下有四百石龍,擎戴水中;甚壯”,為皇城增色不少,因而明皇城的建造者,把它照樣搬來,用以營造金水橋了。天安門前后各有一對漢白玉的柱子,名字叫華表又稱作望柱華表上石犼蹲立,下面橫插云板,柱身雕刻云龍,該華表與天安門同建于明永樂年間,迄今已有500多年歷史。
這一對華表間距為96米,顯得端莊秀麗、莊嚴肅穆,是少有的精美藝術(shù)品,為古代曲陽石雕匠人所做曲陽石雕歷史悠久,雕刻藝術(shù)精湛在各大旅游景區(qū)都能看到曲陽石雕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