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世音傳入中國大約是魏晉時期,觀音菩薩是隨著魏晉時期凈土宗的盛行而日益深入人心的。凈土宗的信仰是稱名念佛往生阿彌陀佛凈土即西方極樂世界。魏晉時期社會的動亂是造成這種信仰盛行的社會現實根源。哀鴻遍野、苦難深重的動亂社會,更促使人們信崇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在印度佛教龐大的佛菩薩王國里,中國民眾很快選擇了觀音菩薩,原因無他,就是因為廣大民眾祈望有一位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懸的救世主在頻生的天災人禍面前,束手無策、陷于失望甚至絕望境地的平民百姓,需要這樣的救世主中國民眾接受印度的佛菩薩卻又并非全部照搬,而是改造為中國菩薩隨著佛教中國化的發展,印度的石雕觀音形象逐漸發生重大變化這個變化就是,觀音入主中國初期,觀音還是以偉丈夫男菩薩的形象高坐佛殿神堂。中國早期觀音造像,例如甘肅敦煌莫高窟的壁畫和南北朝的木雕,觀音都是以男子漢形象出現,嘴唇上還有兩撇小胡子。
后來,特別是唐宋以后,觀音完全變為女菩薩,而且是非常秀美嫵媚的女菩薩個人在家庭供養石雕觀世音,需要舉行開光儀式,只要以虔誠心、恭敬心將圣像安置供奉,然后以香、花、水果等供品供養,日日不輟,使其保持新鮮、整齊、清潔,就能顯出圣像所在的神圣氣氛,藉此以引發修行者的道心為了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供養石雕觀世音所燃的香,以精細、清香為原則,家庭佛堂一次以一炷香為宜,不要大把地燃燒香燭,以免造成室內空氣的混濁香類以自然的檀香、沈香為佳品,不宜用化學香料或動物香料調制的線香、棒香現代家庭的佛堂,可以電燈代替蠟燭,且應常常清理供桌、香爐、燭臺,換新供品,至少該保持沒有灰塵或枯萎腐爛的花果食物每天最好應該有定時的早晚課誦,至少早晚也須燒香、供水。外出之前,到家之時,也當先在佛前禮拜,以表示感謝、恭敬、系念之心。禮拜佛石雕觀世音時上三支香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無漏學;也表示供養佛、法、僧常住三寶。
這是最圓滿且文明的燒香供養上香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誠心。一般在大雄寶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他各殿合掌禮拜,效果是一樣的當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規定,根據寺院香爐分布的情況自行決定,但每個香爐中不超過三支香為宜。
把香點燃后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一支香插在中間,心中默念:供養佛,熏覺而不迷;第二支香插在右邊,心中默念:供養法,正而不邪;第三支香插在左邊,心中默念:供養僧,凈而不染上完香后,應對佛像,肅立合掌,恭敬禮佛現在有人將一把香點燃以后拿在手上拜佛,既可能引起火患,燒傷他人或自己,也容易燒壞拜墊和器物,更造成濃煙滾滾,污染環境,危害健康,實在是不文明不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