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雕獅子一直為人們守護者吉祥和平安,吉祥和平安是每個人都期望的,沒有誰會想拒絕,我們往往都是通過一個事物來寄予著美好的期望。大家看過很多企業門口或者是住宅區門口都會有這樣的石獅子,看起來高大威猛,給人一種震懾感覺。這種石獅子就是用來寄托我們的美好愿望的,同時也起到了了很好的觀賞作用,符合人們的審美觀念。
陜西民間有一種拴娃獅,是娃娃的保護神人們用線繩系個帶子,一頭拴住石獅,另一頭拴在炕上的娃娃身上,使娃娃不至于亂爬江蘇丹徒丁卯橋曾出土一件與這種拴娃獅相似的唐代陶獅,其上有模印陽紋“北方黑獅子鎮其宅,口永無突孩子夜啼如不住,但將師子鎮其旁。”說明這種獅伴娃的習俗由來己久,而且可知其功用主要是鎮宅和保護孩子平安唐代以前的石獅主要分布于皇家建筑中。這是因為石獸在古代大多用于守大門,即所謂守“陽宅”。這些獅造型可以分為吉祥器物上的獅子雕刻、獅形鎮宅獸、墓前神道等處的守護獅三大類吉祥器物上的獅子雕刻指的是雕刻在畫像石上和室內其他設施上的獅子雕刻。
畫像石上雕刻獅子的情況在漢魏六朝時較為流行,唐代以后比較少見四川新都王稚子二網漢畫像石中有獅子圖案]河南洛陽漢畫像石上刻有三獸,中為獅,左為虎,右為狗,獅子張牙舞爪戲虎。室內的門墩、上施彩繪。成都市后蜀孫漢墓中壺門上也刻著獅子圖案成都出土的五代后蜀張虔釗石棺,刻有獅子及馬、搬穿、石雕麒麟等浮雕。
山西侯馬董氏墓的南面墓門兩側,刻著一對“鎮宅獅子”在我國古代的宮殿、寺廟、官衙、陵道、館所的前方,而現在還是有很多寺院、公司、別墅等門的兩邊往往置有一對富有中國氣派的石獅子,它們雄踞門外,威風凜凜,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宏偉氣魄,顯示了神州文化的燦爛輝煌,在于百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閃耀著神奇的光彩富有中國氣派的石雕獅子和大自然的真實獅子有著本質的區別獅子主要產于非洲、西亞和美洲,巾國沒有獅子,它是汊代張騫通西域之后作為“殊方異物”傳人中國的由于路途遙遠,運輸猛獸極其困難,能運到中國的寥寥無幾,因此活獅僅關養在皇宮之內,專供統治者們觀賞,百姓很難見到。
然而,這種猛獸卻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大家根據想象,給以神化民間雕刻藝術家們根據人們的傳說,紛紛給石雕獅子造型,他們展開幻想的翅膀,有的在它的肩上添上一雙翅膀,有的在它的頭上加上單角或雙角,有的在它的身上飾以云紋或火焰紋從而使中國獅子的造型一開始便和自然界中的真獅產生了很大的差異擺放在大門前的獅子最多,功能也較復雜但是作為守護神是最基本的功能。山東嘉祥縣武氏墓石網前發現了年代最早的一對石獅,左右對立,長約四尺六寸。根據石網前的《武綏宗使石工造碑》碑銘可知,這對石獅建造于建和元年。南朝時,皇陵前開始設置石獅。除元代以外,各封建王朝都在墓前設置石獅。
這些獅子雕塑數量很多,風格各異,氣勢磅礴特別是唐朝陵墓前的石獅,忠誠地拱衛皇家陵墓的同時,也讓人領略到封建社會鼎盛時期非凡的氣勢唐代是我國石獅子藝術發展的鼎盛期,那粗壯渾厚的造型,宏渾博大的走勢,是自然界的真獅不能比擬的唐代除走獅外,還大量地出現了蹲坐的獅子,它們前肢斜伸,胸部前挺,雙日遠瞪,給人一種屹立不拔、堅不可摧的氣勢唐代的蹲獅造型不斷為后世所重復,迄至宋代,獅子的精神面貌開始轉猛為馴,項頸上開始配有鈴鐺和綬帶明清兩代,中國獅子基本完成其程式化的造型,成為我們目前經常能見到的獅子形象。造型呈蹲坐式;前腿支撐有力,后腿盤曲穩固獅嘴寬而方,頷下有須,頭部鬣毛工整地交疊成渦狀半球。
獅子雌雄成對,右邊的雌獅用前腳撫摸著仰臉作耍的幼獅,示意子孫萬代;左邊的雄獅用前腳踩著繡球,示意江山永固具有中國氣派的神獸一石獅子,以其獨特的造型,顯示深厚的藝術魅力,成了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