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蜀岡瘦西湖風景區管委會瘦西湖風景管理處承建的崔致遠雕塑廣場組雕安裝完畢,我市又添一有著濃郁文化氣息的休閑廣場。組雕位于唐城遺址博物館南廣場,共由三部分組成,即:崔致遠入唐求學浮雕、崔致遠圓雕立像、崔致遠入唐海上路線圖地雕,由我市知名雕塑家、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師程佳德設計制作完成。
在唐求學為官以“國信使”榮歸新羅曾在揚州為淮南節度使幕僚的崔致遠是朝鮮新羅王京人,其不僅是中韓友好關系史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代表人物,也是朝鮮史上第一位留下個人文集的大學者、詩人,在朝鮮和韓國享有“東國儒宗”、“東國文學之祖”之稱唐懿宗咸通九年,年僅12歲的崔致遠乘船西渡入唐求學唐僖宗乾符元年,崔致遠進士及第并出任溧水縣尉,任期屆滿后,才華出眾的他被淮南節度使高駢聘為幕僚,從此與揚州結下了不解之緣唐僖宗中和四年,崔致遠的弟弟帶著家書從新羅來到揚州,準備接崔致遠回國得知崔致遠曾力促唐朝和新羅之間的友好交往,對崔致遠頗有好感的唐僖宗,除了授予他三品高官——這個當時外國留學生所能獲得的最高榮譽職銜外,還特別委任崔致遠為淮南入新羅兼送國信使,讓他在回國時,向新羅王遞交唐朝皇帝的國信。
就這樣,時年28歲的崔致遠結束了在唐的求學、為官生涯,以“國信使”的身份榮歸新羅回到新羅后,他將自己在唐所寫的表、狀、檄、書信、詩文等編寫成了共20卷的《桂苑筆耕集》在文集中,崔致遠不僅多次稱贊揚州是寶窟、福田,還對當時的揚州向朝廷進貢大量精美金銀器、漆器等做了詳盡記載公元,已過不惑之年的崔致遠辭官歸隱,從此擺脫政務,洗盡塵囂,游歷山林,最后不知所終浮雕、圓雕立像、地雕結合全景呈現在唐經歷“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我開始著手設計制作崔致遠廣場的雕塑組合,在查閱了大量相關圖文資料后,我設計了現在的這套組雕方案,最終得到了承建方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