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歙縣許村鎮高陽村,建有一座明代年間的石雕牌坊,這座石雕牌坊也叫“薇省坊”。牌坊為四柱三間五樓,總高11米,總寬8.8米。這座是石雕牌坊采用花崗巖和砂巖組成,其柱子和梁采用的花崗巖,其余的一小部分采用的砂巖,牌坊的龍鳳牌上刻著“恩榮”二字,在牌坊的正面匾額上刻有“薇省坊”三個大字,顯得異常醒目,下額枋上刻有“癸未科進士許琯”七個字。
許琯,歙縣許村鎮人,明代嘉靖二年的進士,在湖廣參政,所謂“薇省”這本是唐、宋時中書省的雅稱,明代將中書省改為布政司,長官稱為布政使,專門管理民政和財政,明代的省級命官還是沿襲舊說代稱“薇省”,許琯以“薇省”作為自己的坊名,其目的就是要表明自己是省級命官,以牌坊來標榜和夸耀自己許琯任職的年代,正是巨奸嚴嵩當道、“嚴黨”猖獗之時。許琯深知“嚴黨”必不長久,但“嚴黨”權勢熏天,與他們同朝為官,不可能不打交道,能不好就要招來殺身之禍。這可怎么辦?許琯經過冥思苦想后終于想到一個巧妙的辦法,他特制了很多自己名號的小金字,每次向嚴嵩送文書時,落款就粘貼這些金字。這些金字都被嚴府哪些貪財的手下摳下來了,據為己有。嚴嵩倒臺后,“嚴黨”隨即垮臺,很多的官員因為巴結嚴嵩而被殺頭和治罪。
皇上派人從嚴嵩府上查抄出了這批沒有落款的文書,皇上感到很奇怪,派人一查,才知道是許琯所為皇上認為許琯這樣做是為了不和嚴黨同流合污,實屬難能可貴,因此沒有治他的罪,反而還下旨讓許琯造了這座夸耀自己、光宗耀祖的“薇省”石雕牌坊,以彰啟明。不過,這只是當地民間的傳說,史志并無確切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