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的石雕藝術遍布全國,豐富多彩,博大精深。這些石雕具有濃厚的民間文化氣息,它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是嘉祥石雕工藝的智慧結晶。嘉祥石雕藝術具有中原文化的凝重厚樸和含蘊的藝術特質,又有飄逸靈動、秀美的南方特色。至今仍然有許多名不見經傳的石雕,期待著研究人員去發現與探究,呼喚著我們去認識它、珍愛它、保護它,使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并融入到現代文明之中,讓民族文化藝術的瑰寶在現代社會中放射出絢麗的光彩。
嘉祥傳統石雕藝術歷史悠久,其內容、形式具有獨特的地方風格,是我國民族雕刻藝術的瑰寶本文介紹和分析了嘉祥各地具有代表性的石雕以及它們的審美特征。?嘉祥地理條件與歷史簡述嘉祥地處山東東南,依山,石材資源豐富。據記載,漢末以后中原人有三次大規模遷徙入山東,因此,中原文化藝術得以在嘉祥大地傳承保留,并與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這些都充分體現在嘉祥石雕藝術上。二、研究嘉祥傳統石雕的意義,嘉祥石雕藝術歷史悠久。早期的石雕主要出現在宗教建筑與陵墓中。
明清時代,嘉祥石雕多施于牌坊、龍柱、門楣、勾欄、門窗、柱礎等嘉祥等地的民居大量使用石雕,可謂是青石天國,嘉祥北等地則多為柱礎、石鼓、龍柱等,形式多樣,山東、山西地區的石雕多在寺廟建筑中。對嘉祥石雕的研究具有如下特殊的意義:1.完善中國傳統石雕研究的體系。2.更好地保護嘉祥石雕文物。3.推動當代雕刻藝術的發展。4.豐富嘉祥旅游資源。5.提高人們的審美情趣。嘉祥石雕內容豐富,主要有獅子、佛教人物、神獸以及花鳥等,下面就對各種不同類型的嘉祥石雕進行分類整理與探究。
三、石獅雕刻藝術在嘉祥豐富燦爛的石雕藝術遺產中,石獅最常見到,它深受人們喜愛,并被推崇為神獸,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嘉祥石獅的造型風格秀美,富有動態變化,在表現手法上多為圓雕和浮雕,在特征上有類似之處,一般是頭大腿細,腦凸鼻凹,突出了頭、軀干和背部的裝飾花紋,獅身如卷葉形,并裝飾有變化多樣的小獅子和金鈸、繡球等,顯示了藝人高超的創造力。1.佛、道寺廟中的石獅嘉祥各地的佛、道寺廟中分布著許多石獅。河南開元寺內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石獅,在“鎮國塔”左側有一對相貌奇特的石獅,裝飾性極強,屬馴化型獅。
雄獅身體蹲坐,體型渾圓,較特殊之處是耳朵伸出頭部兩側成卷狀,耳外布滿疙瘩型裝飾;雌獅造型相似,只是懷抱小獅,神態和藹福州西禪寺內石獅以精工細刻,神態威武,筋骨顯現,造型已趨程式化。總之,嘉祥一帶的寺廟石獅,在造型上與北方石獅不同,頭大身圓,裝飾美觀華麗,前腿或是一條抓球,或是兩條同時抓向空中,形象生動,富有活力,具有南方石獅的柔秀之美、北方石獅子的雄偉。2.標志性建筑中的石獅嘉祥元、明、清時期的地方衙門、孔廟、墳墓、祠堂、會館、橋梁、牌坊、園林等,仍有大量富有特色的石獅,這更說明了嘉祥人民對石獅的喜愛。
山東曲阜孔府前的守護石獅,造型呈蹲立式,頭部寬大,兩耳尖立,強調鬣毛,呈螺旋狀,昂頭挺胸,身軀肌肉強壯,充滿體積感,于威嚴中透著秀氣,真實地反映了清代嘉祥石獅的雕刻風格標志性建筑物的石獅一般出現在文廟、祠堂和普通神廟中,造型有共同之處,雖外形有差別,但仍屬程式化的石獅藝術,總的來說體形不大,形態較端莊。3.民居、民俗中的石獅明代之后,石獅藝術開始走向世俗化,民宅建筑中已普遍應用,經常出現于民間村莊和普通家庭、宅第中,石獅成為吉祥安泰的瑞獸和美好理想的化身。如分布在嘉祥各地的鎮山石獅、鎮村石獅以及民房守門驅妖鏟邪的石獅等。
嘉祥南建筑博物館和濟南市博物館收藏了許多嘉祥民間各地的石獅,其中一些小型石獅十分可愛,它們有的神態憨厚,翹首盼望,有的神情古怪,左顧右盼這些石獅形體小,雕工有粗有細,已成為民間裝飾性的安泰之物。嘉祥民間建筑上以石獅為題材的吉祥圖案有很多,凡有平面花紋的民居建筑,都能看到獅子的藝術形象,并以象征、諧音、寓意等種種表現手法來創作各種理想化的獅子。福建民俗中的石獅無論是品種、造型都沒有太大拘束,體現了嘉祥石獅藝術的繁榮景象。縱觀嘉祥豐富多樣的石獅藝術,可以發現中國東南部石獅大多身肢靈秀柔潤,神態含蓄多情,獨具南方風韻和北方的渾厚,耐人尋味。
四、佛、道人物雕刻藝術自漢朝以來,佛學東漸,對中國文化產生很大影響福建歷來是佛教傳播較廣泛的地區,雖然歷史上沒有大規模的佛教造像活動,但在眾多佛寺中仍保留有佛、石雕菩薩、羅漢以及天王、力士等石雕,而福建道教人物石雕則相對較少。1.佛、菩薩等佛教人物石雕藝術在造型藝術中佛的形象規儀較嚴,重在表現佛的宏嚴肅穆,而菩薩造像主要有觀世音、大勢至、文殊等。濟南千佛山彌勒佛,為元代嘉祥石雕精品,是嘉祥地區最大的古代石雕佛像。
雕刻手法簡潔大氣,形象飽滿豐碩,質樸渾厚,流露出博大堅實的氣魄,明顯有唐宋雕刻遺風2.羅漢、天王、力士等雕刻藝術天王、力士是佛教的守護神,他們的職責是保護“天國”安寧。閩南一帶佛塔上的天王像,架勢勇猛,攢拳怒目,可謂匠心獨運。開元寺的雙塔除了刻有佛像外,每層門龕的兩旁都有天王、武士、金剛、羅漢等浮雕像共計80尊,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是寫實性與裝飾性的統一。石塔的須彌座束腰部還刻有39幅青石浮雕佛傳圖,反映了宋代精巧的浮雕工藝水平。
塔基座上那些身材矮小的力士極富個性,面部表情豐富,精神氣質塑造得十分成功,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藝術個性3.道教人物石雕藝術福建道教人物造像數量較少,但卻有中國現存最大的道教石雕——老君巖像。石像位于泉州清源山西峰下,由一整塊天然花崗石雕琢而成。老君像呈席地坐式,面額豐潤圓亮,目光炯炯有神,獨具超塵脫俗、仙風道骨之神韻,整座石像神態浩然,慈祥安樂,充滿無窮魅力,堪稱宋代石雕藝術代表作之一,據記載總設計師就是嘉祥人,那時候沒有石雕廠,都是一些在外地的民間藝人。
嘉祥佛、道人物石雕像,繼承了中原地區石雕藝術的優良傳統,技藝高超,令人贊嘆這些宗教人物石雕對研究嘉祥宗教文化有著深遠的意義。寺院寺廟雕刻作品石雕楊枝觀音浮雕照壁五、石龍雕刻藝術中國古建筑裝飾中,龍占了很大的比重,龍作為一種神獸的標記形象,有著至高無上的尊貴,往往成為皇帝的象征。在元明以后,朝廷有令,規定民間建筑不得使用龍作裝飾,但事實上在各地的寺廟、佛塔、祠堂,甚至在園林建筑和民間住房上都有龍的形象。
藝術設計史論1.佛、道寺廟中的石龍嘉祥的許多寺廟中常能見到石雕龍的形象,它們大多為龍柱和龍壁嘉祥西禪寺內的石柱上、臺基旁、石雕壁畫中活躍著眾多龍的身影,一只只張牙舞爪,身軀扭動,前后呼應,翻騰于云水之間,共同組成了一個絢麗的龍的世界。2.民居建筑中的石龍民居建筑中龍的完整形象往往較為少見。漳浦縣趙家堡內有一對1米多高的石鼓,上刻有浮雕龍鳳圖,趙家堡原是宋代皇族后代所建,所以明朝時朝廷特許堡內可刻有龍的形象,這在中國民居中是極少見的。
石鼓上的飛龍騰云駕霧,身體翻旋于半空中,龍體刻畫細致,似乎在告訴人們,趙氏家族昔日的輝煌民居中的龍多是已“龍化”了的獅、龜、石雕麒麟,這樣既沒侵犯皇權,又沒有損壞正規龍形,而且又與龍拉上關系,如武夷山市五夫鎮的門龍、福州市吳氏宗祠的石龍碑以及各地民居中各式各樣已變化了的石龍。民居建筑中龍的裝飾充分體現了嘉祥工匠的創造力,正是他們才些石雕。山東嘉祥豐澤區進士王用汲墓的石雕人像高大宏偉,線條流暢圓熟,形體嚴謹,附近還有石虎、石馬、石羊雕刻,是嘉祥墓葬石雕的代表作。
這些絢麗多彩的花鳥人獸石雕,真實反映了嘉祥多樣的民風民俗寺院浮雕?工程學院建筑與規劃系使龍——這個代表著我國民族精神的神獸,呈現出如此豐富多樣的形態。六、花鳥人獸等石雕藝術嘉祥石雕藝術世界中,還有大量反映神話傳說、民俗題材、戲劇故事等的花鳥人獸石雕。1.建筑中的花鳥人獸石雕嘉祥各地的建筑有很多人物石刻藝術。
侯縣青圃村清咸豐十年所建的“升平人瑞”石牌坊為花崗石、青石所筑,橫梁上雕有“姜太公釣魚”、“王母跨鳳”等人物故事,此外還有“梅鵲爭春”、“丹鳳朝陽”等花鳥圖案這些故事和圖案,都各自表達著健康長壽、吉祥如意等豐富的文化內涵。嘉祥烏塔前有一石碑,碑座為石刻大龜。石龜通體圓實,背上刻有紋理,龜在古代象征吉祥與長壽,這只石龜頭昂起,四爪有力,是唐代石刻藝術珍品,堪稱中華民間石雕工藝之寶。寺院石雕九龍御路2.墓葬中的人獸石雕,雖不像北方地區有大群皇陵等大型墓葬石雕,但也有不少官員的墓葬旁仍保留了一些石雕。
嘉祥武氏祠的石雕人像高大宏偉,線條流暢圓熟,形體嚴謹,附近還有石虎、石馬、石羊雕刻,是嘉祥墓葬石雕的代表作這些絢麗多彩的花鳥人獸石雕,真實反映了嘉祥的石雕多樣的民風民俗。其他人閱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