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歲,本是安享晚年的年紀,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易永森卻是一刀一鑿,每日8小時沉浸在逐漸成型的石雕世界里。昨日,他耗時創作的石雕作品“樂清古縣城”基本完成。待磨光、上蠟后,一座明清時期的“樂清城”將出現在21世紀的樂清。點擊圖片觀看視頻,正是大拆大建的攻堅時期。看到日新月異的城市形象,易永森欣喜之余有些悵然。
是否可以發揮所長,用石雕造一個樂清古縣城,讓一代代后人看到它的古面貌?雕刻這么個大主題可不是件容易事好在易永森是土生土長的樂成人,小時候成天往山上跑,樂成的地形圖深深刻在了他的腦海里。他慎之又慎,用了半年多的時間找資料、畫草圖。隨后,易永森花費10多萬元挑選了一塊中意的印度石。這個“大塊頭”重約2噸,長15米,寬12米,高13米。“傳統的石雕大多是立著雕刻,如同木雕中的浮雕。但這塊石頭太大,立雕作品正面看有內容,側面和后面的觀感就比較空洞了。”如此一想,易永森決定在“橫躺”的印度石上進行創作。
刀具只能向前鑿,不能反向用力,大石塊又無法翻轉,為此,這種創作方式需要耗費更多的功夫萬事俱備,樂清古縣城石雕創作之旅正式起航。他先確定了山體、老縣府的位置和河流的分布,再慢慢融入樂成八景、民居、城門、植被等內容,細節越來越豐富,作品越來越豐滿。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易永森喊上家里的年輕人,讓他們當司機載他去實地查看,或是和年長的老人交流討論。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他在盡量還原當年古縣城面貌的基礎上,進行合理的藝術加工,讓作品構圖更巧妙、布局營造更精美、層次更分明。
石雕不僅是項腦力活,更是件體力活,易永森卻是樂此不疲每日7時30分許到11時30分、13時到17時,他穿著藍布衣蹲在石雕工作室,把心中的古縣城慢慢地“搬”到石上。為了鐫刻古城門上幾塊不起眼的磚頭,他趴在石上一雕就是一天。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鄰居們見證了易永森的工匠精神和矢志不渝的初心。歲月不饒人,今年,易永森的眼睛和腰部發出了抗議,體力也大不如前。看著心中所想慢慢在石雕上展現,他內心的滿足感無以言表。“我年紀大了,以后我應該不會去雕大型石雕作品。
對我來說,這件作品是無價之寶,它融入了我的心血,同時讓我對樂清有了更深的認識,特別希望‘樂清古縣城’能喚起樂清人對故土的依戀”他摘掉老花鏡,拍了拍身上的石刻粉塵不無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