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牛健存崔儒靖魏志廣攝影報道王廠鏨銅浮雕鏨銅又稱鍛銅或敲銅,是利用銅的延展性來鍛敲鏨刻的浮雕工藝。它是隨著金、銀、銅、鐵等金屬材料鏨刻工藝的興起,與玉石器、骨角器等加工技術演化而來的。王廠鏨銅浮雕工藝至今已傳承百年,現以第四代鏨銅技藝傳承人為主,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王春周、王春友為王廠鏨銅浮雕工藝代表性傳承人。銅,在古時被稱為“吉金”,有著與生俱來的高貴感,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在南皮縣寨子鎮王廠村的鏨銅藝術館,讓參觀者感受到了鏨銅藝術兼容的復古與時尚之美鏨銅藝術館主人王春周、王春友、王春港三兄弟,用祖傳手藝和創新構想,在銅片上雕刻出花鳥蟲魚、人物山水、歷史典故。銅雕壁畫《鏢不喊滄》中的滄州武俠、《吳橋雜技》展現的藝人風采,以及擺放的各種形象逼真、風格古樸、做工精致的銅雕人物、器皿、文創產品等,無不彰顯出古代人與現代人的思想與審美,令人嘆為觀止……王春周一門四代,百年傳承“鏨銅浮雕產生于商周,是我國流傳甚早且歷史悠久的傳統手工技藝。
從歷代出土的銅文物就可以看出,每一件作品都銘刻著古人精湛的銅雕技藝鏨銅文化與其它文化相互滲透、同步發展,形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王春周是王氏三兄弟中的長兄。跟銅雕打交道30多年的他,將銅雕藝術與傳統繪畫結合,制作出一批批內涵豐富且頗具藝術感的鏨銅浮雕壁畫。王春周說:“鏨銅,是一種‘片’活兒,是在銅片上設計好紋飾圖案,利用銅的延展性,用錘子及形狀各不相同的金屬鏨子進行敲擊,使其表面留下鏨痕,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浮雕圖案。
王廠鏨銅工藝是清末民國時期,我的曾祖父王會同引入王廠村的”從前,王會同在關外販畜拉鹽。途中,他學到鏨銅技藝,便放棄了販畜運鹽之苦,回到老家以鏨銅為營生。王會同的銅匠鋪遠近聞名,以打造生活日用具為主,如銅勺、銅盤、銅壺等。至今,王會同打造的銅器仍然存世。“曾祖父將技藝傳給了他的長子王樹茗和三子即我的爺爺王樹祥。此后,鏨銅技術又傳于伯父王忠照和王國照。后來,這一技術傳給了我們三兄弟和叔伯兄弟王春明、王春峰。到我們這已是第四代,有100多年了。”王春周說。
經過王氏家族四代人的傳承及精心探索實踐,王廠村傳統鏨銅工藝逐步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并拓展了多種材質及工藝門類他們鏨刻鍛打的紫銅、黃銅、白銅等材質的藝術品,工藝精湛、虛實相間、層次感強,具有良好的視覺效果,被廣泛應用在生活器具鍛造、工藝禮品開發、雕塑壁畫制作、特色裝飾工藝品等領域。王春友和王春港一錘一鏨,雕琢夢想在位于南皮縣城的香濤公園內,由王春周設計創意、三兄弟聯袂制作的鏨銅壁畫《張之洞》,是滄州面積最大的鏨銅浮雕作品。如今,這幅大型鏨銅壁畫已成為這一縣域的文化地標。這幅作品創作于。
作品采用黃銅、紫銅浮雕相結合的表現形式,融合了傳統鏨銅工藝與鑲嵌拼接、書法題榜等文化元素,將晚清重臣、南皮名人張之洞興新學、辦實業、練新軍、抵御外辱的歷史,刻畫得淋漓盡致,可謂巧奪天工、震撼心靈欣賞作品厚重的歷史底蘊時,人們得以了解鏨刻的艱難。那無比豐富的各式鏨刀在銅板上“游走”,每一刀下去都考驗著技藝和氣力的純熟。“這里是陰鏨,也叫線雕,鏨刻出圖案輪廓及表面紋理,線條簡潔明了。這里是陽鏨,也叫浮雕,可以把張之洞這個人物凸出銅板表面,呈現立體感。
”指著《張之洞》鏨銅壁畫,王春周告訴記者,“采用這樣的浮雕手法,使作品介于平面繪畫與立體雕塑之間,既傳承了古典金屬裝飾藝術的時代風格,又體現了當今社會文化的美學追求”大型鏨銅壁畫《張之洞》作為鏨銅藝術館執行館長,多年來,王春友潛心鉆研鏨銅藝術,將銅雕藝術與傳統繪畫結合,制作出一批批造型簡潔而又不失藝術美感的鏨銅壁畫。記者采訪時,王春友和王春港正在趕制一幅《丹鳳朝陽》鏨銅壁畫。他們在厚度僅12毫米的銅片上,鏨刻出由無數細密流暢線條組成的畫作。那畫面立體感十足,凸起的部分高度可達十多厘米。王春友說:“這個作品少說也要經過幾萬次的敲擊,容不得一次失誤。
”鏨銅工藝操作過程復雜、技術難度大操作者既要有繪畫、雕塑造型的基礎,又要掌握鉗工、鍛工、板金、鑄造、焊接等多種技術,還要對相關工藝及傳統文化有一定的理解和鑒賞能力,非經長期刻苦的學習和鉆研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多年來,王氏兄弟在祖傳手藝基礎上,創制了多幅鏨銅浮雕壁畫。它們當中有滄州會展中心紫銅浮雕壁畫《穆如清風》、東光元曲公園主題文化墻組壁畫《元曲四大家》及銅刻書法碑廊等。
不老“銅畫”,惟妙惟肖“歷史上,鏨刻技藝多是在小手工作坊中以師傅手把手教徒弟的形式傳承,從未見有系統教材和專著,也沒有統一的組織管理和有計劃的人才培養至今,能夠全面而熟練掌握這門技藝的人為數不多。”王春友說。為此,兄弟三人曾相繼到沈陽魯迅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進修學習。他們還入選國家文旅部的非遺人才培訓計劃,參加了國家藝術基金金屬鏨刻人才培訓等。,他們建起的“滄州市王廠鏨銅藝術館”,成為我市及全省第一家鏨銅非遺藝術館。
鏨銅藝術館集百年遺存、技藝傳承、作品展示、學術交流于一體,產、學、展、研相結合,用以傳承技藝、展示作品、交流學術、創新發展,現為中國壁畫學會創作研習基地、華北理工大學實踐教學基地等館內存放著鏨刻工具、生活器具、浮雕花鳥、工藝壁畫、文創產品等500多件藏品,體現了鏨銅藝術之美。據介紹,王廠鏨銅藝術館設計制作的多幅鏨銅作品入選國家級重大展覽,如白銅浮雕《鏢不喊滄》入選中國美術館壁畫藝術求索展;《雜技吳橋》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及第三屆全國壁畫展等。近年來,王氏兄弟三人精心培養徒弟,將技藝傳播到省內各市及云南、江蘇、黑龍江等十幾個省市。
他們還多次帶著技藝走進校園,為師生們送去一場場文化盛宴匠心雕琢,非凡工藝。隨著手中工具叮叮當當的敲擊聲,一幅幅凝聚著心血和智慧的銅畫,在三兄弟手中誕生。這也錘煉出他們堅強的毅力。近日,三兄弟剛剛攜手為國家圖書館完成的《張之洞》銅像,就是在精心設計并制作10余個小樣,又翻出10余個模型后才完成的。雖然整個制作過程非常繁雜,但他們始終堅守著品質,尤其是王春周,每個步驟他都親自操控,每個工藝工法都打破桎梏。品質的研磨、細節的雕琢,使他們把人物的神韻刻畫得惟妙惟肖。
王春周說:“鏨銅工藝屬于純手工工藝,機械制作不能取而代之一件好的藝術作品,取決于創作者的文化藝術修養。具有精氣神的作品,才能算是好作品。我希望,這一祖傳手藝能夠傳承下去,留住鄉情印跡,傳承工匠精神,服務社會大眾。泥人不改土性,傳承鏨銅工藝魅力,我們有這個責任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