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美榔雙塔所處的海南省澄邁地區歷史悠久,因南臨澄江,東枕邁嶺,得名澄邁。佛教石塔佛塔,花崗巖石塔中國傳統造型藝術自古就非常重視對線條的錘煉,書法、繪畫及裝飾圖案都將線條作為表現筆力、風骨與神韻的載體,可以說,線的形態和趨勢是古代塑造藝術形象的首要因素。澄邁北靠海南島北部,美榔雙塔至北海岸線直線距離約120公里,在古代以水運為主溝通內陸交通的澄邁,為中原文化傳播海南,提供了便利的地理條件。漢武帝元封元年置茍中縣后,中原文化經澄邁等地源源不斷的涌入。有宋以來,佛教吸取忠孝仁義作為自己新的教義。宋天臺宗名僧智圓說:“士有履仁義、盡忠孝者之謂積善也。”換言之,佛教的善惡標準,就是忠孝仁義。
因此,大力提倡儒家禮教,把“仁義敦,禮樂作,俾淳風之不墜而名揚于青史”當作佛家的一種理想人格,是佛教在當時“修身以儒,治心以釋”的儒、釋“共為表里”的反映北宋著名學僧契嵩的名著《輔教編》設有《孝論》十二章,專“擬儒《孝經》發明佛意。”同時批評“后世之學佛者,不能盡《孝經》而校正之,乃有束教者,不信佛之微旨在乎言外。”體現了宋佛教理論體系已納入關心“天下國家”大事和君臣父子等倫理規范之中。
崇寧二年編定的《禪苑清規》進一步提出“皇帝萬歲,臣統千秋,天下太平”,在寺院住持的上香祝辭中,首先是祝當今皇上“圣壽無窮”,其次是愿地方官僚“常居祿位”,再次方得酬謝祖師的“法乳之恩”特別是北宋高僧惠洪,與當時反對蔡京、主變革的張商英結交,被流放朱崖后,促使了佛教在海南島的更為興盛與發展。至南宋期,佛教攜北宋引進“天下國家”和“忠君憂時”,開辟了古代佛教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一途之風,使佛教徹底結束了沙門與王者抗禮的時代。
這一理念在美榔雙塔的建造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美榔雙塔以姐妹長幼為序,“姐”為官塔,“妹”佛塔,先禮官,后禮佛,這與當時的佛教文化十分貼切,是當時佛教借用儒家倫理觀念“忠君”、“愛國”理念,體現當時“佛儒”合一的真實現狀雙塔美榔雙塔,分姐塔與妹塔;姐塔通高8.65米,平面呈等邊6邊形,雙層塔座,層檐5級,塔型塔剎;一層基座分隔浮雕卷草龍紋與角獸,二層塔座有深浮雕宋代人物共6尊,正面為文官,背面深浮雕施抱拳禮站立士兵,兩側為雙手執腰間佩環武官4尊,一層塔身有6個龍頭型飛檐。
姐塔的雕塑裝飾大多來源于宋代封建社會的等級秩序:一層龍頭型飛檐代表皇宮建筑,引申為皇權;二層基座文武官員及士兵代表地方官吏集團;一層基座草龍紋與角獸,代表吉祥祝福與對國家等級社會的捍衛與守護塔的六邊型,象征著佛教中對人間天道、地獄道、人道、餓鬼道、阿修羅道、畜生道等世俗的六道輪回描述。
妹塔通高9.216米,平面呈等邊4邊形,單層塔座,層檐7級,塔型塔剎;塔基為須彌座,四角有力士作托舉狀,壸門內有浮雕獅子與大象,分別代表文殊與普賢菩薩,是智、慧、證與理、定、行的象征,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之完備圓滿;心柱有浮雕智火與果實,代表燒除一切煩惱、碩果豐盈,是燃盡萬般煩惱,回歸清靜,萬物豐登的象征一層塔身正面為多寶如來與釋迦牟尼佛,出自《法華經》典故:多寶佛是過去世東方寶凈世界的教主,為證明佛法的神奇、偉大,當釋迦牟尼佛在為眾生講《法華經》時,使七寶佛塔從地下涌出,并在塔內讓出半座給釋迦牟尼佛,二佛同結跏趺坐,共同為眾生說法。其余三面為6尊手執不同法器、持不同手印的護法居士;四角柱為蟠龍淺浮雕。
二層至六層正面為雙腳結跏趺于蓮花座上,手印二、六層相類似,約為禪定印;三、四、五的手印略為相似:雙手置于腿上右手作持物狀,左手自然伸展七層為站蓮花座立像,右手作托物狀,左手為施愿印。塔的四邊,象征佛教的四圣諦:苦圣諦:說明世間是苦果;集圣諦:說明業與煩惱是苦的根源;滅圣諦:說明解脫與證果;道圣諦:說明離苦的道路。
美榔雙塔,從其姐妹的長幼序列結構形式看,體現了宋代前后間,偏安朝廷在外來強大異族的步步侵逼下,在內部階級對抗日趨嚴重中,空前的加強了君主專制;體現了自宋代開始,君主被視作國家的絕對權威,民族的至高象征;反映了皇帝集全國軍事、政治和經濟一切權力于一身,為所有的士大夫、廣大民眾以及佛教等宗教各界所接受的真實狀況;是皇權致上,官府高于宗教,佛教趨于“世間”化的抽象體現,是宋代佛教與世俗政治生活文化在海南島乃至全國真實狀況曲折反映的見證工藝美榔雙塔的石刻藝術大致分浮雕與圓雕兩種形式,浮雕又分深淺浮雕,主要體現在人物、動物與植物等圖案上,人物雕塑大多為接近圓雕的深浮雕;圓雕則體現在塔剎、龍頭型飛檐及部分蓮花座上。姐塔有人物塑像6尊,龍頭型飛檐6只,浮雕草龍紋6幅、角獸6尊。妹塔雕塑有人物塑像8尊,力士4尊,護法居士6尊,動物浮雕8幅,植物浮雕4幅,浮雕蟠龍柱4根。
從石雕人物的造型看,除佛教造像臉譜有些雷同外,其余石刻造像從官吏武將到紳士百姓,神態各異:姐塔,官吏兩目圓睜,整襟危坐,神情嚴肅,略帶文弱之態;武官體態矯健,臉膛開闊,神態傲慢,手持佩環,坐姿自然;士兵作站立施抱拳禮狀,身著護心甲,表情敦厚,笑容可掬妹塔,護法居士6尊均為地方紳士打扮,衣著飄逸,站姿恭敬,表情拘謹。
海南有豐富的天然火山巖石資源,自古以來,海南的先民們就運用火山巖石作為建筑材料;他們在營造自己家園的同時,以極大的虔誠、以自己所能達到的藝術水平,依據自己對事物認知的態度、對信仰的崇拜,對美理解的追求,在建筑上點綴著認為值得崇拜、敬畏、顯耀的飾物,甚至如美榔雙塔一樣,用整座建筑作為自己家園的精神寄托,以尋求心靈的慰藉,也為現代社會提供了難得而豐富的石刻造像藝術遺存從石像的臉譜看,臉譜與石像所表現的身份十分相符,相貌迥異的變化是隨著石像所表現的身份變化而變化的,具有濃郁的寫實特征。故此,石像人物應該與當時的特定人物有關,真實的反映了宋代海南石刻造像的藝術成果,是目前發現僅存的特定寫實人物石刻造像,是海南古代石刻造像藝術的精華。也是海南宋人跟隨當時社會風尚,追求細膩纖秀,精雕細琢,柔和清麗藝術效果的具體表現。
美榔雙塔石刻造像是南宋時期海南石刻藝術的代表作,其石雕藝術體現佛教融入中國,形成漢傳佛教后,在中國以及在海南地區的傳播的路徑,是佛教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縮影同時,美榔雙塔還保留了許多中原早期的佛教建筑特色,諸如斗拱的做法當中甚至還保留北齊和隋唐時期的風格。在同一建筑中反映多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建筑特色,這在海南乃至華南地區也是不多見的,美榔雙塔是研究海南建筑史不可多的珍貴的實物史料,是反映海南古代文化的珍貴藝術寶庫。緣由中國古塔眾多,根據文獻記述及實地考察推測,現存約在2萬座之間,這些塔分布全國各地。其功能種類大致分為佛塔類、風水塔類和實用塔類。
就佛塔類一般而言,宗教內在的感染力,是造塔者極力要表現的唯一主題據《正德瓊臺志》記載:“....美榔雙塔是鄉人陳道敘為次女尼善長施田于庵”。“陳道敘有二女,長靈照適人,次善長出家居庵,道敘為捐錢一千錉建立此塔”。另據安置在雙塔前,元代刊刻的《重修輯瑞庵碑記》記載:“輯瑞庵建于宋代,陳道敘捐錢建雙塔于庵前”。大致說明的這一問題。
美榔雙塔雖為佛塔,為鄉人所捐建,但由于受當時佛教的“世間”化——從泛泛地提倡救度眾生,轉向實際地忠君愛國;從泛泛地主張三教調和,轉到依附儒家基本觀念的影響,其建造理念、形式,完全與南宋時期的佛教與世俗的時局思維息息相關,無不滲透著宋代時人用朱程“理學”思想對佛學的了解,及佛教學術及宗教對南宋政局的從屬關系故此,美榔雙塔的建造意義就多了一層內涵,即禮佛又禮官,而且更注重禮官的功能彰顯,把禮官放在禮佛之前,這種緊隨于社會潮流的造塔類型,在現存的古塔里都極為罕見,應該說這是中國宋代佛教建筑與歷史進程發生交錯時所能體現完美結合的范例。
此外,美榔雙塔從石雕藝術上看,其藝術風格也是宋代所追求細膩纖秀、精雕細琢和柔和清麗等時代風尚的反映,雙塔的石雕組合,更能體現南宋時期,在裝飾、表現、外在等方面開拓新的境界,極力渲染其令人目眩的輪廓變化和頗有俗艷之嫌的形式美考證南宋之前,美榔已有輯瑞庵與仙壽庵等兩座寺院,據史料與實地考證,美榔雙塔應為輯瑞庵的附屬建筑而建。目前除現存的雙塔外,已發現庵的遺址一處,初步考證為仙壽庵遺址,雙塔之間有壩橋及壩橋牌坊遺址各一處,靈照墓和陳道敘周氏合葬墓,輯瑞庵存疑遺址一處。
依據漢傳佛教寺院的傳統布局,由前至后分別由:牌坊、山門、放生池、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東西配殿、主供佛殿、法堂、東西主持與方丈居室、藏經樓組成;又依照明《正德瓊臺志》載:“賣榔二塔在輯瑞庵前左右深田中”,明朝進士唐絹為美榔雙塔題詩:“西竺原為舍利天,移來瓊島尚依然;魁奇兩漢爭雄日,麗美雙喬并立年雁帶晴光過絕頂,月留清影照前川;白云歸去伊誰主?野草無人滿地芊。”詩句中有指出雙塔與輯瑞庵對應關系的“月留清影照前川”方位示意,其前川應為雙塔的東南面水塘及大片良田。由上述推斷,輯瑞庵現存遺址的布局與傳統寺院布局相對應的應為:山門、壩橋、雙塔;輯瑞庵遺址應在雙塔的西面。現雙塔的西面,其范圍內與傳統寺院布局相對應的為簡陋的小廟,廟后為古榕樹及開闊地。
從文物現存的環境看,寺院地處較平緩的丘陵地帶,海拔最高為56.93米,相對高度9米,大多數海拔在50.00至47.00米之間;以美榔雙塔為中心,東北面地勢略高西南面地勢略低,雙塔的正北偏西有泉井可供1000人正常飲用,泉水流出的清水形成幾方的水塘常年不竭,同時與附近的幾個泉水一起灌溉著方圓一百多畝良田,水塘周邊散布四棵古樹及灌木與喬木叢林;從輯瑞庵遺址正面看,左面的泉井及流出的水溪是當地民間所說的“青龍”,右面的土丘是當地民間所說的“白虎”,這與中國傳統建筑選址的風水環境學,宋代前后主張儒、道、釋“三教調和”,有著深刻的淵源關系目前的山形水系、石頭樹木等田園風光所形成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依然是空靈清幽,可看出當時寺院的選址的匠心獨運。結論?美榔雙塔及其寺院的選址,揭示宋代由于統治階級的推崇,中國本土宗教——道教的風水理論,對所有建筑的選址的影響。風水是一種獨特的中國文化現象,是古代中國人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借用道教的軀殼,總結而成的關于“環境選擇”的學問。
美榔雙塔及其寺院遺址,其環境體現了道教“隨方設教”,追求環境和諧的風水環境學文化理念,反映了宋代美榔雙塔的建造者,把理念中的環境——包括天地萬物作為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一個整體系統,將宏觀把握協調各系統之間的關系,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的理論,放在美榔現實的特定環境上進行實踐的一次嘗試美榔雙塔及寺院建筑遺址的建筑本體,揭示佛教在中國本土化至宋代后,佛教文化通過其佛教建筑的組合,細膩的佛教人物、飾物石雕藝術,體現了南宋在外受強大的異族步步侵逼,內部階級對抗日趨嚴重的一種無助,更加體現了“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佛教文化思想,在修行中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擺脫痛苦,獲得圓滿幸福目的理念。
美榔雙塔的石雕藝術,揭示了儒學思想在古代中國入宋以來,無論在法律還是在意識形態的層面上,所占據至高無尚統治地位的歷史背景,體現了宋代佛教依附王法,儒、釋“共為表里”,把“修身以儒,治心以釋”作為其理論完善方向與實踐行動指南的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