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筆者在臺灣參加海峽兩岸地方史志、地方博物學術研討會時,由山西老鄉原馥庭先生陪同,參觀了坐落于臺北市南海路的博物館。科學家們過去認為它們是林地變成石頭的遺跡,但現在卻一致認為是由挾帶沙粒的風吹蝕而成的,眾石塔之間散步著數以百計的鉛筆狀或小樹枝般的物體,它們并不是石頭,而是一種稱為根石的植物化石的根部,在沙丘里還發現了外形像蛋的化石,但實際上它們是一種象鼻蟲的蛹殼,人們時常可以看到甲蟲從一端的孔中爬出。主展廳的最醒日處,大玻璃罩內立著一座己被載入《世界美術全集》的舉世聞名的無價之寶——北魏千佛石塔的塔身。
石雕佛塔經幢雕刻樣式和浮雕內容是什么?石塔由砂石雕造,塔身高1.53米,呈方型,共有9層,重約400公斤;四角有柱,每層皆有浮雕小佛坐像,共1332尊;底座左右有浮雕供養人像,男女各10人背面有題記,雖己殘缺,但字跡清晰。該塔系北魏獻文帝天安元年皇宮中的小官曹天度,傾全家資產獻造于平城的,它與云岡石窟開鑿于同期,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此塔原安放于隋朝建造的山西省朔縣崇福寺,何以到了臺灣?又為什么只有塔身而無塔剎?原來,,侵華日軍獨立混成第一旅團侵占山西朔縣城,3天內屠殺群眾3000余人,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大慘案。之后,日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駐朔縣的日軍中有一日本國本順寺的從軍和尚,他在崇福寺見到這座北魏石塔后,頓起野心,與他的同伙密謀,擬劫運往東京裝箱時,塔剎被一位至今也沒找到的愛國人士藏了起來,并于解放后獻給政府,現保存在朔州市朔城區崇福寺。塔剎殘高0.5米,上有相輪九重,下為復缽,承以雉堞狀的山花蕉葉。四邊山花中間各有一小佛坐像,山花之下各辟有一龕,兩尊佛像。下覆瓦狀頂,四角各有立柱,雕一人像,龕下各以寶裝蓮花為結。被掠劫到東京的塔身,藏在日本皇室博物館。
經京都大學教授村田治郎、水野清一和奈良的小川晴陽等人鑒定,確認此塔為北魏所造,并刊文于日本昭和十四年十月二十五日的《朝日新聞》日本投降后,此塔身交還給中國,又被國民黨政府運往臺灣。塔身和塔剎是統一的造型,整體結構和諧完美,是中國式的重樓建筑與印度式的塔剎建筑藝術巧妙的結合,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樓閣式寺院佛塔,是極其珍貴的歷史文物。可惜卻被分置兩地。歷史的磨難釀成古塔的悲劇,愛好和平的中華民族期望著千佛石塔的身首合一,更期望著悲劇不再重演,兩岸早日和平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