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在我國古代陵慕雕塑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而且俑的雕塑在我國雕塑史上各時期的變化也非常大。陜西臨潼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以其宏大的陣容和雄壯的氣魄,展現出我國古代能工巧匠們的集體智慧,為我國古代雕塑藝術史增添了極其光輝的一頁。秦始皇陵兵馬俑,作為俑來說,不論是從數量之多,尺寸之大,還是從塑造、燒制的技術,以及藝術上的成就而論,都實屬罕見。
這些陶俑的造型不僅面部的外形特征各異,而且很注意人物的神態、表情、年齡、性格、服飾冠戴、發式妝扮等方面的不同表現俑另外,秦俑中對馬的刻畫也極為生動,造型寫實,手法概括簡練。從中可以很好地反映出我國古代雕塑藝人們在深人現實生活的基礎上,遵循藝術創作規律的嚴肅認真的態度。秦之后,我國的“俑雕塑仍有不斷的發展,漢、唐等時期都各有特色,特別是唐代的“三彩俑,華麗豐富,令世人所注目。另外俑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不單是陶或瓷,還有木、石等多種俑。秦俑兩漢時期,我國雕塑史上,陵墓雕刻中出現了大量石材的圓雕、浮雕作品。
如:咸陽雀去病墓的石雕《霍去病石雕伏虎》、《躍馬》和一些墓室的浮雕等,其中在西漢時期最有代表性的崔去病石雕群里,還出現了被譽為我國最早的紀念碑雕刻《馬踏匈奴》兩漢時期的石雕,不論是氣魄雄渾的圓雕,還是古樸素雅的畫像浮雕,在造型上都非常靈活的運用了雕塑的語言,尤其是很多作品巧妙地把圓雕、浮雕和線刻的表現手法融為一體,達到了出“神的藝術效果。浮雕在六朝時期,我國的墓前石獸雕刻與漢代比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我們看到的六朝石獸雕刻來看,最典型的基本特征是:昂首、挺胸、張口吐舌,姿態夸張,從造型到具體形體處理都富有很強的裝飾趣味。陵墓雕刻在我國的唐代仍然是很盛行的。
例如列舉的《諷露紫》和《順陵石獅》就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唐代石雕的特點也非常明顯,在造型上更加明快、簡練,從雄健中見精巧;在雕刻技法上,更加嫻熟。唐代之后至明、清時期,我國的陵墓雕刻雖然也還不斷在發展,但比起兩漢、六朝、唐代來,從氣質到造型都遠沒有那么厚重,那么有特色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元、明、清以來逐漸追求巧、細、輕的藝術風格,講究細微工整,秀色爾纖,使人感覺小家子氣所致。
順陵石獅在我國雕塑藝術遺產中,恐怕還是石窟、廟宇宗教雕塑的比重最大,成就也最為輝煌從秦漢開始,特別是南北朝時期以后,隨著佛教在我國逐漸傳入與滲透,同時石窟及廟宇的宗教雕塑藝術也遂漸地傳布盛行起來。遍布全國的大小石窟、祠廟不斷開鑿和營建,其中較為聞名的就有幾十處之多。如:甘肅敦煌莫高窟、甘肅天水麥積山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北洛陽龍門石窟、河北鞏縣石窟、河北邯鄲響堂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等。
這些石窟雖然不是在同一時期、同一地區開鑿的,但其藝術成就之高實在令人驚嘆,它的確是我國歷代無數無名的藝術家們才智的結晶山西大同云岡石窟從早期開鑿的一些石窟造像中,特別是對佛祖的表現,好像真的看透了人世的一切,那莊嚴、超脫的微笑和那寧靜、充滿智慧的神態,好像是在向人們告誠現實是悲慘的,人們應當把希望和理想寄托于“來世。例如:云岡第20窟的大坐佛,麥積山石窟第148窟中的佛像,敦煌千佛洞243窟的釋迦塑像等,就是這一類的典型作品。在這一時期,其他的菩薩、天王、飛天等雕像雖然與主佛像有所不同,但大的風格是很相近的。
在造型上這一時期的特征主要是動態多垂直,線條也較單純,面部較長方,扁平,是一種“透骨清相,婉雅俊逸”的風格隋唐之后,特別是唐代,處于我國封建盛世時期,宗教和宗教藝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最明顯的是宗教藝術中加入了更多的人情味和親切感。如洛陽龍門石窟奉先寺的雕刻中,不論是主佛還是菩薩、弟子等,似乎都向人間接近了一步。敦煌千佛洞這一特征,我們在其他的一些唐代宗教雕刻中也能強烈地感覺到,如:敦煌千佛洞159窟和150窟中菩薩以及炳靈寺51窟的雕刻等。
在造型上隋唐的特點是體態健碩、臉型圓潤而豐滿,衣紋的處理華麗而又有飄動之感盛唐之后宗教藝術世俗化就已經很明顯;而到了宋代,這一趨勢就更突出了。我們可以從很多例子中顯見這一點,如:麥積由165窟的宋塑觀音、山西太原晉祠圣母殿中的塑像、大足石窟中的雕刻,以及大同下華嚴寺的遼塑菩薩等,都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特別是這其中的一些菩薩像,已完全人間化和世俗化了,她們不但更寫實、更逼真、更具有人情味,而且那秀麗嫵媚的神情,婀娜多姿的體態,豐盈秀美的面頰,真可謂楚楚動人。
所以我們說宋代之后的風格,從造型,到人物的神情處理都已經進人現實之中了那種“神靈”的威嚴已經完全轉向世俗化。再到后來的明、清時期,更加發展了這一特性,最為典型的例子是云南昆明筇竹寺的彩塑五百羅漢。我國古代豐富的雕塑藝術遺產,是很難概括的。而且雕塑藝術用語言文字去表達,如何精確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說只有到實地去感受和欣賞,才能真正談得上了解和研究。參考資料《中國雕塑》。。